天气
中医术语
①运气学说术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有司天、在泉、左右间气之别,司天之气为三之气,位于正南方,南方在上,故称为天气。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解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指出司天在泉之数,开始于司天,终止于在泉。上半年是天气所主,下半年是地气所主,天地之气相交之处是气交所主,一年中的气化规律尽在其中了。所以这里的“天气”指的就是司天之气。
此外,在《内经》更多篇章中出现的“天气”一词则是泛指充满于天空中的气。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指出天气是清净光明的,由于天德隐藏,运行不息,不自暴露它的光明,所以万古长存而不下。
《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指出凡是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人之九窍、五脏、十二关节,都是和天气相通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指出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
《素问·五藏别论篇》:“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指出至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了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是像天的健运不息一样。
中医应用
一、中医学气概念的形成
中医学气概念的形成,自然受到古代哲学气学说的渗透和影响。古代哲学的气是运动不息的细微物质的概念,气升降聚散运动推动和调控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想,对中医学的气是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概念的形成,气升降出入运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生命活动等理论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但中医学的气是客观存在于人体中的具体的气,是在体内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精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对生命活动起着推动和调控作用。中医学的气理论有其固有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而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是一种古代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因此中医学的气概念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均由气的运行变化而产生。《易·系辞传·上》曰:“精气为物”。孔颖达疏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成为万物也”。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开,辟有两极,名曰阴阳,阴阳二气,充满宇宙,阴生阳长,阴消阳藏,气之流行,生生不息,组合变化,而有万物,于是曰:万物生于气也。如《周易·系辞》所言:“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中医学根据天人合一的观点,将古代哲学的气学理论引进到医学领域,作为一种说理工具,形成了祖国医学的气的基本理论,可以概括为:首先,人是气的产物。《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指出了人类已经适应且必须继续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其次,气是生命活动的最原始物质,气在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其三,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精微之气——天之清气与地之水谷精气,人体必须从中不断摄取精气,才能维系生命活动的新陈代谢,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第四,人的生命是气、形合一的结果。气着于形则生,形无气则亡。《类经·摄生类》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门法律》云:“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以气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已,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总之,气学理论将人与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论述,以天人合一的观点、比例取象的方法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反映,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和辩证法观点引用于祖国医学理论作为说理工具,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司天之气
司天,就是轮值主司天气的意思,也就是当令的气候。司天象征在上,主上半年的气候变化,也称岁气,各年的司天之气只凭年支和地支纪气规律,就可直接求得。司天的位置在六步气运的三之气上。其推算方法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即凡子午之岁,则为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岁,则为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岁,则为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岁,则为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岁,则为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岁,则为厥阴风木司天。
由于司天之气为岁气,统管上半年的初、二、三之气,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岁半之前,天气主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8 09:09
目录
概述
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