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庆寺
贵州省境内的寺庙
天庆寺,又名天庆堂。位于梵净山东北麓贵州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金星村九台山腰,是北上梵净山的必经寺庙。距金顶40公里。天庆寺地势高旷开阔,风景优美,建筑占地约十余亩。天庆寺始建年代待考。天庆寺现存遗址内有木屋5间,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藏经楼遗址,石院坝天井,对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遗迹沿革
相传始建于唐代,兴盛于明代,清末兵乱,天庆寺庙宇及藏经塔等建筑毁于兵燹。初建时规模不大。原寺建于金花溪畔(现金星村),建寺不久,距其寺约三里远的九台山地势高旷,风景优美,遂在此处另建寺庙一幢,取“黄天有庆”和“普天同庆”之意名曰“天庆寺”,为长五间,中间三间作佛殿,左右两端的各一间为僧人禅房及厨房。中间佛殿上供有三尊大佛像,中为燃灯古佛,左为释迦佛,右为弥勒佛。左右两边的佛殿里列罗汉诸神像。
天庆寺迁建于九台山腰之后,香火日益旺盛,明朝万历戊午年(1618年)和清朝康熙年间两次被朝廷封为皇庵。清顺治年间,一翰林学士看破红尘,隐退梵净山,到天庆寺拜大方和尚为师,削发为僧,法名深持,成为“天庆堂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康熙元年(1662年),思南府营都督府都督王平,捐银三百六十两,交深持和尚购买山场,扩建天庆寺庙宇,扩建之庙宇为九重堂佛殿,规制完整,布局宏伟;除大佛殿为长七间外,其余八重均为长五间,共有大小殿堂僧寮四十七间。 山门有联,其一上联:云海深藏僧寺立 下联:梵音广播法源清,其二、上联:于昭于天,仗兹佛力宏深,普度群民离苦海下联:欣然欣庆,愿汝灵根不味,大家一道上慈航。
九重殿宇修成之后又延请高师,雕刻神像,供奉于九重佛殿之中:一进殿(一重堂、灵官殿)供纠察灵官;二进殿(二重堂、桓侯殿)供桓侯大帝(张飞);三进殿(三重堂、文昌殿)供文昌帝君;四进殿(四重堂、武圣殿)供关圣帝君,五进殿(五重堂、禹王殿)供夏禹王及江西佛祖(许慎),川主大帝(李冰);六进殿(六重堂、三官殿)供天官、地官、水官;七进殿(七重堂、大成殿)供孔圣,旁供四配、十哲;八进殿(八重堂、观音殿)供观音菩萨及九皇娘;九进殿(九重堂、大佛殿、三佛)供燃灯古佛、释迦佛和弥勒佛,左右两边供二十四诸天及十八罗汉。另外,大佛殿的对厅廊下供韦陀尊者坐像;大佛殿楼上的玉皇阁中供玉皇大帝像,山门外左侧神龛供山门土地,右侧神龛中供传奏功曹像。庙宇建筑雄伟壮观,门窗皆为精湛的浮雕装饰。大佛殿前面左右相对的厢房为僧人的斋房及膳食堂。其余八重殿前的左右厢房即为进香客人宿处。
天庆寺扩建好后,深持即向康熙皇帝禀报扩建情况。康熙皇帝又于康熙五年(1666)加敕天庆寺为皇庵,并将深持领头同时修成的天林寺、天马寺、护国寺一道敕赐封为四大皇寺,命深持为四大皇寺首领,敕赐有镇山皇印一枚,管理收纳朝廷赐给的田粮课税和梵净山各寺庙香火事宜。这时的天庆寺香火极为旺盛,寺内僧徒有四十八人。以后方圆百十里内陆续建成的寺庙里的家龛上几乎都有“天庆堂上开山祖师深持老和尚之位”,可见其徒子徒孙遍及梵净山环山各处。此时寺庙经济极其繁荣,山林土地有数万亩,庄农佃户有数十家,尤其以盛产豆子出名,流传有“天庆寺的豆子”的美称,泉水磨出的豆腐,俗称“金豆腐”。
清乾隆七年(1742年),楚人在寺庙周围开采金矿,破坏环境,有伤庙祀,寺内僧人联名上表。乾隆十年(1745)十月十五日,因当时住持僧圆昌与总督部院张、贵阳分府阎、思南营总府王、朗溪司正、副土司长官等各级官员共同勘定了天庆寺山场的四至界址,重申明朝万历戊午年(1618年)敕封的皇庵,不许楚人在界内开挖金矿,以免伤庙祀,并树立大界碑1通(现存天庆寺)小界碑6通,其界址:东抵沙子坳沿岭直上金顶为界,南至月镜山沿岭直下九皇观、西至牛角洞沿岭直下象鼻山、北至金厂大擂口沿岭直上尖峰沙子坳。(充分反映了当时天庆寺的历史地位及其与各级政府的密切关系,并再次强调天庆寺是皇家赐封)。
咸丰、同治年间,红号军事起,天庆寺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天庆寺走向衰落;光绪元年至六年,战事又起,寺庙再度被毁,寺庙经济入不敷出,被迫卖地卖田;到解放前夕,仅存正殿三间,20世纪60年代,天庆寺建筑被拆毁,片瓦无存,香灯寂灭,寺中僧人只得另寻他处修行。直到“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僧万容(俗名田青容)上天庆寺,对寺院进行清理,续其香火;20世纪80年代,僧古清(俗名田彩云、金玉)到天庆寺接僧万容的衣钵,四方募化,修建木房五间;2013年僧果智(俗名杨正年)住持天庆寺,重修木质大雄宝殿(木质、长7间)、东西厢房(木质、各长5间)、山门、五观堂等建筑,现初具寺庙规制。
地理环境
距金顶40公里。天庆寺地势高旷开阔,风景优美,建筑占地约十余亩。天庆寺始建年代待考。竖于寺前的“界碑”也仅是写道:“天庆寺乃前人创建,有明万历戊午年敕封”,该碑竖于清乾隆拾年(1746年)。竖于明万四十二年(1618年)的梵净山《敕赐碑》上就载有“天庆寺”,证明该寺是梵净山最早的寺庙之一,是经“敕封”的皇庵。康熙元年思南府王平捐银360两重建并买置山场。
天庆寺现存遗址内有木屋5间,深持和尚大方和尚等石墓塔4座,藏经楼遗址,石院坝天井,对研究梵净山佛教文化有很高的价值。
宗教特色
从殿宇设置情况和供奉神像来看,此地是儒、释、道三教共存,是梵净山地区典型的三教合一地方。
殿宇设置及信仰情况:
一进殿(一重堂、灵官殿)供纠察灵官;(道教保护神、起监察作用)
二进殿(二重堂、桓侯殿)供桓侯大帝(张飞);(民间信仰)
三进殿(三重堂、文昌殿)供文昌帝君;(张亚子,四川省梓潼县七曲山,管理功名利禄)(民间信仰)
四进殿(四重堂、武圣殿)供关圣帝君,(三国关羽)(民间信仰)
五进殿(五重堂、禹王殿)供夏禹王及江西佛祖(许慎、《说文解字》作者),川主大帝(李冰、治水工程都江堰);(民间信仰)
六进殿(六重堂、三官殿)供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危);(道教)
七进殿(七重堂、大成殿)供孔圣(孔丘),旁供四配(跟随孔丘巡游的4大弟子颜回、子路等)、十哲(诸子百家的哲人);(儒教)
八进殿(八重堂、观音殿)供观音菩萨及九皇娘;(佛教)
九进殿(九重堂、大佛殿)供燃灯古燃、释迦燃和弥勒燃,左右两边供二十四诸天及十八罗汉。(佛教)
另外,大佛殿的对厅廊下供韦陀尊者坐像;(佛教)大佛殿楼上的玉皇阁中供玉皇大帝像,(道教)山门外左侧神龛供山门土地(民间信仰),右侧神龛中供传奏功曹像(道教中的值班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大量的碑碣文物被毁,现存天庆寺遗址、界碑、七层六角攒尖顶式石墓塔四座等文物,是梵净山佛教兴衰的重要物证。其中:1、大方和尚墓塔通高四点四六米,碑文为:“阳命生予乙丑年九月二十五日戍时健生  东震卯龙  天庆堂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四世上大下方和尚塔位  甲山庚向  限卒于辛酉五月十六日辰时于本山圆寂”。2、深持和尚墓塔通高四点四六米,碑文是:“乙山辛向  原命生于丁丑年八月初六日子时生长人氏  天庆堂传临济正峙第三十五世上深下持和尚塔位  康熙四十四年仲秋月望日吉旦嗣法门人敬立……。3、大佛殿阶下有一大天井坝,长23.1米,宽8.5米,由大石板铺就;其中最大的长8.2米,宽2.1米;最小的也长6米,宽2.6米;阶沿石最大的长6米,宽0.5米,厚0.4米。据传这些石料都是韦陀率天上六丁六甲神将从很远的开采工地上运来的。
天庆寺除留下遗址之外,还流传对联四副:
一、上联:云海深藏僧寺立 下联:梵音广播法源清
二、上联:于昭于天,仗兹佛力宏深,普度群民离苦海
下联:欣然欣庆,愿汝灵根不味,大家一道上慈航。
三、上联:净山净水处处净梵净处处水净山净
下联:黄花黄果年年黄木黄年年果黄花黄
四、上联:天道有循环,看古往今来,几历沧桑世界
下联:庆云多瑞霭,愿风调雨顺,常存锦绣乾坤
参考资料
天庆寺情况.印江县人民政府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6 14:55
目录
概述
遗迹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