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黄鼠(学名:Spermophilus relictus)为松鼠科、黄鼠属的动物。天山黄鼠体型中等,尾较长,后足掌裸露,体背毛基黑色、次端灰色、毛尖黄色或浅棕黄色,体侧及腹面毛色均为浅黄色。
天山黄鼠体型大小与
赤颊黄鼠相似,体长可达250毫米,但尾较赤颊黄鼠为长,其长为体长的26.1-35.1%(平均31%)。后足掌裸露,只蹠部被毛。头顶及前额毛色较暗,呈浅灰,或灰黄色;双颊、眼周及耳周均无棕黄或棕色斑。体背毛基黑色,次端灰色,毛尖黄色或浅棕黄色,致整个体背呈灰褐一棕黄色调,这种色调沿背脊一带尤为浓重。体背无淡色斑点,但可见浅黄色波纹。四肢内侧、前后足背、体侧及腹面毛色均为浅黄色。尾毛蓬松,三色:毛基浅棕黄,次端黑色,毛尖黄自,致尾的后2/3段形成黑色与黄白两色环。
天山黄鼠
头骨宽大。眶间较宽,成体眶间宽绝大多数超过10毫米,为颅基长的20.9-24.2%(平均22.2%)。前
颌骨鼻吻部短而窄,取
门齿孔中横线测得之宽度一般不超过9毫米。上
臼齿列较长,其长略大于齿隙长。上门齿后方之硬腭窝甚浅,须仔细观察方可看出其轮廓。腭长略大于后头宽。听泡较长,其长大于其宽。前颌骨额突后1/3处的最大宽度,等于或略超过同一横线上的一块
鼻骨的宽度,但其超过部分不大于此块鼻骨宽的1/3。左右二条顶脊,略呈直线向后内方收拢,予后头部相交成一锐角。上下门齿唇面釉质白色,或微染乳黄色。
天山黄鼠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地草原中的山前丘陵缓坡、山间小盆地,以及河谷两侧较为干燥地段。在砾石裸露的山坡,多栖息于植被发育较好的土质疏松地段。栖息地的植被以
羽茅-
灰蒿群丛为主。偶可见于农田附近,但数量不多。
天山黄鼠于3月中、下旬开始
出蛰,7月初幼鼠分居,8月末9月初开始冬眠。营昼间活动,但以日出后3-4小时,日落前2-3小时,最为活跃;炎热的中午时分多在洞内休息。
天山黄鼠的洞穴和他种黄鼠一样,亦有居住洞与临时洞之分。居住洞的洞口多为1个,个别亦有2-3个者,洞道弯曲且长,具窝巢。临时洞较简单,无巢。夏季居住洞比较分散,多配置在植物多样,而且青翠繁茂的沟谷处,冬季居住洞比较集中,多位于春季积雪消融较快,植物萌发较早的温暖背风的向阳山坡。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常见,最丰富的地区在海拔2600-2800米,
种群密度为25只/公顷。1983年,在乌兹别克斯坦Gissar国家自然保护区(2000-2300只)种群密度是2.8只/公顷。该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