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寿寺塔
安徽省广德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寿寺塔,原名大圣宝塔,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原天寿寺内,属江南楼阁式建筑,七层六面,砖木结构,塔基占地46平方米,高42.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塔刹构成。
历史沿革
天寿寺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为五层。宋元符二年(1099年)塔为火焚。宋元符三年至崇宁四年(1100一1105年)新修为七级浮屠。
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知州何凤起募民募捐修塔。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和清康熙七年(1668年)又两次修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火,仅存砖砌塔体。
1983年10月,发现一“地宫”。“地宫”为砖砌直口坑,深110厘米,正方形边长32厘米。宫内有石碑一块,刻记塔之渊源。
1984一1986年,省市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1986年4月30日 天寿寺塔修复工程竣工,此次修复,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历时一年多。
建筑格局
天寿寺塔属江南楼阁式建筑,七层六面,砖木结构,塔基占地46平方米,高42.8米,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塔刹构成。砖砌塔身,木构挑檐,飞檐翘角,角悬风铎。塔身各层每面辟门,门两侧均设假直棂窗。一至五层为壶门,顶上装饰八角藻井,六至七层系崇宁年间重修所加,为拱形门,无藻井。底层塔身为上、下两段合成,其正东、东南、东北三门洞开,供人出入,正西、西南、西北三门沿内壁封闭,为对外佛龛之处。这种在底层三面辟门、三面设龛的配置手法,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佛塔中尚属少见。塔身转角为圆形倚柱,柱头上施砖制方涩、菱角牙子各两重。每层檐部用斗拱,每面补间铺作用两朵,出一跳华拱,承托撩檐枋,椽飞出檐1.3米,翼角微翘,悬有风铎。塔顶为六角盔顶,其上安塔刹,由覆钵、宝珠、相轮、风盖、宝盖等组成,刹尖到戗角各装风链一条。塔内壁系直筒式塔心室,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木作楼面铺方砖,以顺时针方向设楼梯,还隐藏安装了防雷设备。
文物遗存
天寿寺塔原供奉“舍利”,后毁于日本侵华战争
历史文化
天寿寺创建于唐末,初称通天寺(宋太祖赵光义亲题赐名),宋建中靖国(1101年)时改为开化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改为天寿寺。在光绪初年仍保存完好,寺毁于何时不详,原有山门、大殿、廊庭、僧舍等,均已无存,现仅存天寿寺塔。
天寿寺塔原名大圣宝塔,塔随寺名。
文物价值
天寿寺塔整体设计和功能布局独特,建造技术优良,虽历经多次天灾人祸,依然塔基坚固、塔身稳正,是反映当地北宋时期经济繁荣、建筑科技进步、佛教传播广泛的重要实物例证。
保护措施
1956年,天寿寺塔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天寿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天寿寺塔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桃州镇迎春街北侧原天寿寺内。
天寿寺塔公交:广德1路 、广德4路、广德4路支线 、广德城乡·高峰线、 广德城乡·桃山线 、广德城乡·小余线 、广德城乡·小余线[茶园] 、 广德城乡·姚街线、 广德旅游·太极洞线。
参考资料
中共宣城历史大事记——1986年.中共宣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0 21: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