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初六日京师王恭厂大灾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损伤与混乱。魏忠贤对
东林党残酷迫害的特殊时期赋予了这次灾变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它增添了东林党抗争的道德色彩,凸显了
魏忠贤的残暴和无道,诱发了阉党的分裂。然而,这非但无损于魏忠贤的权势,反而使皇帝对他更加倚重,对士人则更加鄙薄和厌恶,对官僚集团更加不信任。这种权势与道德分离的加剧实质上是明末君臣矛盾无法调适的反映。
背景
晚明之际,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日益激化。起先是官僚集团因“争国本”事件而分裂,接着科道官、吏部与内阁之间的权力斗争又加剧了分裂。到万历后期,“朝士分党,竞立门户”,朋党政治由此形成。各政治势力不断分化组合,至天启、崇祯年间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两大政治集团的对抗。
晚明政坛出现多种朋党名目,各朋党之间有勾心斗角,又有合作联盟,大致形成东林党与东林党反对派、阉党的政治分野。东林党原是以东林书院为主要阵地、以讲论道学为宗旨的讲会结社。他们在讲学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于是变为一个政治派别,被敌对势力斥为“东林党”。早期东林党人多与创始人顾宪成关系密切,与东林书院多有渊源,“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在宦途上的共同经历是争国本、争京察、攻首辅”。就核心集团来说,东林党不仅是政敌指目的朋党名号,也是旨在捍卫伦理道德、有着共同政治利益的政治团体。
由于得罪明神宗和当权派,东林党长期闲居林下。然而他们始终怀有践行清明政治的理想,与浙党、昆党、宣党、齐党、楚党等反对派坚持作斗争,为集中力量打击政敌,万历后期又与秦党、晋党、江右党等地域性朋党联合。由于东林是清流象征,“东林党”遂成为这些政治势力所共有的名号。
泰昌、
天启之交,先前拥护太子朱常洛的正直派官员受到重用,东林党人相继被召还朝。由于杨涟等东林人士对熹宗顺利即位起了重要作用,东林势力更盛,完全掌控朝政。“海内共以为贤者,不惜破格用之”是东林党一贯用人主张,东林党掌权以后,广泛援引正直派朝士为官,此时的“东林党”已演变为正直派朝士的一面旗帜。清初史家谈迁描述天启初的明朝政局说:“天启初,东林独胜。起邹元标,而江右亦东林也。江夏熊廷弼,原江右籍,楚亦东林也。福清叶向高、归德侯执躬,秉权趋风,天下咸奔走焉。仕途捷径,非东林不灵。”
形式
万历、天启两朝各党派斗争形式大体有廷推阁臣、京察大计、言官攻劾三者,偶尔有些事件,也会被诸党借用攻击异己。
所谓廷推阁臣,主要是因为先任阁臣致什辞职,致仕内阁缺员,在征得皇帝同意后朝廷内部开始从六部重臣,京外重臣,及威望老臣间推选。由于阁臣地位尊崇,每次廷推阁臣都会成为党争的战场之一。
各党派党争的另一大主要方式便是京察。京察,是考察在京官员有无作为,以作为其升迁贬谪的重要依据。外官考察称为外察,又称外计。朝官四品以上京察后,或升或黜,由皇帝亲自裁决。而神宗怠于政事,对官员的升黜,不免为廷臣言论所左右,或者任情用事,轻易裁处。臣僚乘机徇私毁誉,平时积累的恩怨都在京察中暴露出来。相互对立的官员,则在京察中,结援回党,与对手一决胜负。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京察以后的四次京察,大都演为群臣的大搏斗,一批又一批的大臣被罢免,京察之时往。往也是党争最烈之时。
各党党争的第三种重要方式,便是利用科道言官攻劾。明代给事中、御史谓之科道,专门负责纠劾六部官吏及纠正皇帝言行,后来由于万历年间吏治腐败党争纷起,致使言官也深陷门户,党同伐异,“建言者分曹为朋,率视阁臣为进退”。由此更加加剧了党争之祸。而诸党之中,有些关键人物,甚至是党魁,都是给事中、御史等。另外,许多党党魁也是因受不了言官的攻讦而辞职。万历三十三年的沈一贯便是一例。
除了这三种主要的方式之外,一些偶然事件,也可见党争之影。比如万历三十一年,楚宗案及其后的妖书案:万历三十八年韩敬科场弊案:而挺击、红丸、移宫三案更是连续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成为诸党相争的工具。
结果
在晚明党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朝廷党争与明清战争之间的张力没有缓解,反而逐渐沦为恶性循环的死结。但凡勇于担当、尽心为国、任劳任怨的辽东边臣,往往没有好下场。熊廷弼与袁崇焕都是为清军所忌惮的能人,可是都未死于战场,而死于朝廷党争,堪称自毁长城、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而失守封疆的无能之辈如杨镐、王化贞却因为有党羽的庇护,在狱中苟活多年。党争使得功罪倒衡,贤良被害,边才日益凋零,辽东边防因而逐渐陷入无法挽救的绝境。
后续
明亡之后,南明弘光朝廷中,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专权误国,排挤与己不合的东林人士史可法,迫使其出镇扬州。后来又将南明重兵用于对付左良玉,在清军乐境之下,扬州没有援兵,最终扬州城险,南明覆灭。这可谓是党争遗祸之二了。
评价
党争造成官僚集团的内讧和分裂,门户之见凌驾于国是之上。孟森敏锐地指出:“至边事既起,各立门户之言官,以封疆为逞志之具,将帅之功罪、贤不肖悉淆混于党论,而任事者无所措手足矣。建州坐大,清太祖逐(遂)成王业,其乘机于明廷门户之争者固不小也。”
影响
剧烈而持久的党争是晚明政局的突出特点。党争造成官员集团的分裂和内讧,辽东边臣也被卷入党争之中,其军事行动和个人命运深受党争影响。政治立场取代军事才能成为明朝选拔辽东边臣、评判将帅功罪的主要标准。天启前期袁崇焕守辽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东林党的支持。袁崇焕自视为清流官员,长期坚持同阉党作斗争,天启末年为顾全辽东抗金大局和躲避政治灾祸,又一度转而与阉党合作。明清战争是影响朝廷党争的重要政治因素。袁崇焕的个人命运是朝廷党争和明清战争相互作用关系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