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天后宫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远天后宫,又称福建会馆,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㵲阳镇新中街,始建于清代,占地面积2372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历史沿革
天后宫的前身为天妃庙,始建于明中叶。原址位于青龙洞所在地,后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迁建今址,更名天后宫。
清咸丰年间毁于大火。
正殿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镇远知县福建人林品南募资重建天后宫,历时4年建成。
抱厦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
1992~1998年,贵州省文化厅曾三次拨款对天后宫进行维修。
建筑格局
镇远天后宫坐北朝南,背山面水,门临大街,占地面积2372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镇远天后宫地势较高,门前直铺88级宽石台阶。其主要建筑有:山门、戏台、正殿、东西两厢房、耳房、后厢房等。建筑均为穿斗式木结构,屋面以青瓦覆盖。殿内供奉“海神”妈祖。
镇远天后宫位于山体的一块平地上,地形局促,纵深方向无法实现一条完整的轴线空间。因此,天后宫的建造者依托场地的地势来权衡建筑形体,使之适应于山地地形。山门与戏台和正殿平铺展开,从路边拾级而上,由山门进入天后宫后,看到的是正殿前空地。正殿与戏台相对而设,再与两侧厢房和廊庑围合成方整的院落空间,构成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区域。
主要建筑
山门
镇远天后宫山门为石板牌楼式,屋顶为歇山顶。山门面阔三间,中间设门扇,两边砌砖墙,中间门扇面阔约3.6米,通高9米。山门中依稀还有一-些石雕工艺存在。如中央顶部斗拱下砌有“双凤”,再下有门额“天后宫”,周边施以双龙戏水浮雕。柱子两侧题字,中间写横联。左右两边有古建筑全景的砖雕。跨过山门还有一栋起过渡空间的木结构门楼,门楼檐柱和山门之间的穿枋伸出檐柱一步架,承挑檐下的吊瓜柱和挑檐檁。
正殿
镇远天后宫的正殿位于庭院9级台阶之上,高11米,面阔三间,进深七间,位于戏台后方。建筑包含前殿、后殿及前厅东西别院,墙体和前殿抱厦两侧墙相连,从而将整栋建筑围合起来。前殿面阔五间,为重檐歇山顶,厅内有藻井顶,屋檐四周由如意斗拱撑起。后殿即是正殿的主体,供奉妈祖神像,屋顶为封火山墙式硬山顶,正脊饰有“双龙夺宝”。东西别院各有一个天井。
东西厢房
镇远天后宫有西厢房和东厢房。两间厢房通高8.6米,进深3.5米,分为上下两层,不同的是西厢房修建在高1.5米的石基之上。东厢房主要以木结构为主,屋顶采用穿斗式屋架,正面开四间,二层的围栏和扶手采用双排木料相互交错架设。西厢房为清式砖木结构,圆顶窗,极为质朴。
耳房
耳房位于天后宫西侧靠后的位置,依山而建,用一条廊道与西厢房相连。因规模较小,凉爽干燥,主要用于堆放杂物和储存物件。整个建筑采用木结构建造。分为上下二层,一层为过道和储物间,二层采用抬梁式框架结构结合苗族吊脚风格。
戏台
戏台高8米,宽13.5米,出挑屋檐15米,为穿斗式结构,重檐顶。戏台共有两层,一层作为餐饮使用,二层为表演空间。戏台的规模相对其他福建会馆较大,二层两侧有独立的化妆室和休息室。戏台为苗族吊脚楼形式,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外部柱基落在了高约5米的府城墙石基上。
文物价值
镇远天后宫做为祭祀海神妈祖和福建商人聚会之所,反映了清代镇远商贾云集,航运发达的盛况,同时也表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之间的文化交流,它对研究贵州与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81年9月,镇远天后宫被镇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8月,镇远天后宫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0月16日,镇远天后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位置
镇远天后宫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㵲阳镇新中街。
交通
从镇远县火车站出发,可乘坐镇远1路、镇远2路、镇远3路等公交车到达镇远天后宫,大约需要30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3: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