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皇太后玺
北周孝陵出土金玺、国家一级文物
天元皇太后玺,北周金器,国家一级文物,是北周武德皇后被封天元皇太后后所使用的皇太后玺。1993年8月2日,出土于北周孝陵,被盗墓贼窃走。1996年6月13日被追回,现藏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
文物历史
天元皇太后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皇后阿史那氏,被封为武德皇后。宣政元年(578年),武帝驾崩,周宣帝即位,尊武德皇后为皇太后。大象元年(579年),宇文贇传位给长子宇文阐,是为北周静帝,宇文贇自为太上皇,并自称天元皇帝,尊皇太后阿史那氏为天元皇太后。此玺就是这时天元皇太后所使用的皇太后玺。隋开皇二年(582年),天元皇太后阿史那氏去世。隋文帝诏命官府备下礼册,将她与宇文邕合葬在孝陵,此金玺为陪葬品。
1993年8月2日,盗墓贼盗掘看北周孝陵,天元皇太后玺等大量文物被盗走。直至1996年6月13日,该金玺才被咸阳市渭城区公安分局追回。
文物特征
天元皇太后玺是用纯金制成,重802.56克,玺与纽分模合铸,榫卯镶嵌而成,工艺十分精美,玺为獬豸纽,正方形印面,长4.45厘米,宽4.55厘米,厚1.95厘米,合纽通高4.7厘米,玺面篆书阳刻“天元皇太后玺”大小不一的六字。
制作技术
据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介绍,天元皇太后玺制作时用了多种工艺,主要有锤揲、切削、錾刻、抛光、铆接等。玺基上可见经过锤击后留下的水波纹。玺纽的动物身上有明显切削錾刻痕迹,玺文明显留有錾刻刀纹。天元皇太后玺的制作应为先锤揲出印基,使玺面达到所需尺寸,然后篆写玺文再錾刻出反篆玺文,锤揲制成所需玺纽动物粗形,通过切削、錾刻、打磨、抛光制成玺纽。之后,将玺基与玺纽上下对好位置,再分别进行錾、刻、孔等工序。
文物鉴赏
獬豸是古代传说中能明是非辨曲直的神兽。天元皇太后玺不用螭虎纽而用獬豸纽的原因,想必有褒其聪明能干之意。周武帝即位后不久,北周与突厥时有边境冲突,常以武力相向。自阿史那氏入北周,每遇到边关冲突,武帝常使皇后出面调停。皇后总能以明是非、辨曲直之理,使边关矛盾得以解决。武帝崩,宣帝尊其为“天元皇太后”,授金制獬豸纽玺,以褒皇太后可化干戈为玉帛的才能。
文物价值
秦汉以来,流行官印基本是2.3厘米见方,俱为阴文。南北朝以后,纸张逐渐取代竹简成为公文典籍的载体,官印由此加大,始用阳文。阳文印最早的使用实例见于南齐,但未见实物。“天元皇太后玺”可能是迄今所见的第一方大型阳文官印,是研究从秦汉阴文官印向隋唐阳文蟠条官印转变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在印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天元皇太后玺上的纽式是官印实物中前所未见的。它在汉晋传统的螭、龟、鼻纽为主的纽式等级体系之外,又于帝、后之间别创出一种等级标志,因此,这种纽式实质上是等级标志的细化。它与质料的降格正好是相对应的,因而具有制度含义而非随意而为。南北朝的官印,衍生出诸多新的纽式。这应当被视为南北分割,政权频繁更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产生的制度变异。
北周官印的形态为隋代所接纳,同时被接纳的还包括此玺所出现的阳文印式和印文呈两行排列的章法,以及印面增大的新格局。北周明显增大的官印,是在北魏、北齐官印逐步增大基础上的进一步突破。天元皇太后玺作为实物资料揭示了这样的演化轨迹。
重要展览
天元皇太后玺现珍藏在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2021年,天元皇太后玺首次在咸阳博物院主办的“泾渭遗珍古韵留香”咸阳文物精华展中公开展出。
衍生文化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推出的“文物四宝”核酸检测贴纸分别是“熊赳赳”“虎昂昂”“龙威威”“獬平平”,都是来自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的馆藏文物照片;其中“獬平平”贴纸的原型就是“天元皇太后玺”。在新冠疫情肆虐时,“獬平平”护卫人民的平安,寓意政清人和,贴了“獬平平”全民得安宁。
参考资料
【每日瑰宝】咸阳文物:天元皇太后玺.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咸阳陵墓.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5:37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文物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