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农场,始建于1958年2月,位于
云南省文山州
麻栗坡县船头,是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国有农业企业,隶属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文山分公司,地处北纬22°92'--23°02',东经104°77'--104°87'之间。
场区内最高海拔770米,最低海拔107米,坐落于闻名遐迩的现代战争遗址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之间的河谷地带,小气候环境极为明显,属典型的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适中,全年基本无霜,相对湿度较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旱,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农场场区地形错综复杂,海拔高差悬殊大,具有“立体气候”和“十里不同天”的小气候特征,适宜多种亚
热带作物(如
橡胶、
肉桂、
龙眼等)的生长,
粮食作物可一年二熟。
天保农场位于北回归线南侧的文山州麻栗坡县东南部,距麻栗坡县城40千米,文山州城120千米,昆明省城510千米,一条省级公路(S210线)贯穿全场,该省道为农场重要的
交通枢纽,属三级
沥青路面,是农场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陆路通道,末端与越南首都河内二号国道线相接,该路段也是通往
天保国家级口岸和越南取道最直,里程最短的陆路通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一个重要平台。
天保农场共有13个生产队,4个直属单位,位于中越边境,地处天保国家级口岸,与越南河江省渭川县清水地区毗邻。场区内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战略位置十分突出。农场随着
1979年中越战争的打响,先后历经三次战火的洗礼,战争破坏使农场的各项设施沦为一片废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与地方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自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天保农场以其自身的区位优势开创了战后恢复工作的新局面,通过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全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大的改善,公益性设施建设水平有所提高,各生产队通路、通电、通电话率达100%。
天保农场属战后恢复重新建设的农场,拥有国土总面积2590.6公顷,已开垦利用土地面积1040公顷,占全场国有土地总面积的40%,其中:橡胶527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50.67%;果园95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9.13%;耕地11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1.06%;其它407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39.14%。橡胶产业是农场的支柱产业,也是农场维持稳定的基础。农场自1962年开始引种橡胶以来,通过1967-1970年的大面积种植,到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作战前农场有橡胶533公顷,由于受战争的破坏,农场橡胶受到毁灭性的损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通过“八五”、“九五”、“十五”的恢复建设,农场植被(以橡胶为主)覆盖率快速提高,到“十一五”期间拥有橡胶550公顷,杉树50公顷,果园92公顷,肉桂17公顷,林木(橡胶、杉树等)覆盖率达40%。随着农场植被的增大(尤其是橡胶),农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得到实质性的突破。
农场是一个战后恢复重新建设的小型国有农业企业,资源配置也以农业为中心,橡胶产业是农场的主要支柱产业,随着橡胶市场价的升温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给农场发展橡胶产业带来机遇,为此,农场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借助科技为支撑,改革为动力,在场区内恢复植被500多公顷(以橡胶为主),成为一个年产干胶500多吨,水果300多吨的小型农业企业。同时,在口岸开发区内,建设了农场职工科技培训中心、天鑫达宾馆、
天保口岸边民互市市场、天保口岸查验货场等,成为一个以橡胶产业为主,集农、工、商、运、电等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农业企业。近年来,农场经济效益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基础设施和社会
公益性设施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为小康农场、和谐农场、平安农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农场自成立起就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形成自成体系的小社会,是一个集政治、文体、科技为一体的国有农业企业。自战后恢复重建以来,农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农场经济向前发展,而农场经济的发展正一步步地融入地方经济的发展浪潮中。
然而农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民风民情淳朴(瑶族、壮族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天保农场以其自身的区位优势,迎来了众多客商的投资热潮,同时以其独特的热区资源、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情,成为投资兴业和旅游度假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