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整体观是研究
气功学、
中医学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中医药学把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做为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近代中医药研究史上竟然曾有抛弃阴阳五行学说,保留脏俯经络学说之谬论,这些人们试图这样做,但终未成功,为此学术界常引起“指导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争论。为了避免这些争论,我们必须把“天人合一整体观”做为研究中医基本理论的首要问题。天人合一整体观是研究气功的基本点。
历史出处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理论书籍《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305~240年,距今有二千多年)《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明确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又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敞天地。”“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 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素问·四季调神论》讲: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平容,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古代善于养生的人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些经文讲明一个道理即“人与天地相适应。”养生长寿的根本法则是效法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基本规律“从之则生,逆之则死”的道理。所谓上古健康长寿的“真人”可称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的气功大师了。
理论体系
由于“天人合一”的思想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研究中医必须“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在这种世界观指导下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整体观贯穿到中医学、法、方、药各个方面。《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是万物中最宝贵的,其生命活动是受天地变化的影响。《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卒风暴雨,则经水波涌而隆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素问·八正神明论》曰:“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指出气候变化对人体生命活动有密切的影响。我们强调“不言易不可为良医”是强调学习中医学必须攻读《易经》,因为《易经》讲的是日月阴阳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懂得宇宙变化的基本规律则练功可达到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