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渠》以为郑国渠立传的方式,依据时间顺序描绘了郑国渠两千多年的历史身世和兴衰流转,辅以大量的文献记述、考古发现、神话传说等,完成了宏大的历史场景和时代命运的艺术再现,并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探寻这条大渠对关中地区农耕文化诞生和发展的影响,蕴含着作者对民族文化和历史进步的人文关怀。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和凝练有力的语言,完成了对一条大渠的全方位解读,对民族文化的峻切思考,对苍生大地的真诚关注,对历史变迁的当下纪录。
白描的《天下第一渠》是寻觅、思考、彰显关中文化进而探讨中国农耕文明对世界贡献的百科全书式的力作。正如书中所说,他认同张孝德的论断,认为比之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中国农业文明的巨大贡献或更值得研究并为之自豪。《天下第一渠》即以关中郑国渠为话题,展开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轫与演进,讴歌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人类的贡献。进而,该书又阐发中国农业文明如何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赓续、绵延,迎接新的历史时代的必然。
人生视界是《天下第一渠》实现文体超越的大视野。对作家而言,审美与人生的关系是文体美学最本源性的关系。对世事现象与人生百态的审美,还要能影响读者的人生视界,让审美获得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强烈的思想碰撞。这是有良知作家的精神自觉和使命坚守。白描审视“天下第一渠”时的人生视界,是多元的、立体的,由历史与现实、发端与流续、大时代与小个体、主观动因和客观结果、物质载体与人文影响、时代风云与百姓命运等多个维度和向度构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微观的考量。他认为这条大渠,是“孕育了农耕文化的一方标本”,“这方土地上人们的命运、生活、观念、习俗等方方面面,均与这条大渠息息相关”,所以“这是一条值得认真解读的大渠”。这是大视野和大格局。
形式视界是《天下第一渠》文体超越的新收获。作家都在以构建“有意味的形式”,来寻求意义与情感的最佳表达路径。作品以两千多年的历史流续为经,以郑国渠对当地农耕发展、人文构建、百姓命运的深远影响为纬,让过往与当下、庙堂与民间、英雄与百姓、历史云烟与个人命运、主观动机与客观结果……密密地交织成一张网,而牵着这张网的,是作者的跋涉的足迹、驰骋的思想、放飞的感情,纲举目张,网罗万象,密实多元,引人入胜。
《天下第一渠》有大眼光、大气概,以泾阳为标本,把古老传统农业文明的方方面面写得丰满亲切,元气淋漓。《天下第一渠》既贴近郑国渠具体的地方性知识,也是对整个关中平原带有作者生命温度、生活记忆与生命经验的细致而全面的考察,不仅有文学价值,还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人类学价值。(中国作协副主席
李敬泽评)
白描在写作中既注入了浓郁的乡情元素,但视角开阔和举重若轻的表达情形,使其有了不受创作程式拘囿的自由表达特点。相关的人事内容,信手拈来;相关的知识,灵活牵扯,均不嫌生硬堆砌,从而使作品有强盛丰厚的大器品格。像郑国的才能与目的转变,李仪祉对民生向好改变的生命投入等等,作者自己的人生记忆等,都在追踪与述写中灵动呈现,故洋洋40万言,不觉冗长。(评论家
李炳银评)
着对历史的尊重,对读者的负责,也凭着作家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白描忠实而艺术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发生在秦、韩两国间那场交织着杀伐和阴谋的生死决斗。他完全可以在封面写上:“我不曾戏说,也无所讳言。”(当代作家、陕西省杂文学会原副会长
冯日乾评)
《天下第一渠》首次发表于《
人民文学》2019年第1期,后于2019年3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专业委员会会长,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出版长篇纪实文学《
苍凉青春》《荒原情链》《秘境》,长篇小说《人兽》,中短篇小说集《恩怨》,散文集《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人·狗·石头》等,文学论著《作家素质论》《论路遥的小说创作》等,书法作品集《课石山房墨存——白描书法作品集》。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多次获得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