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汉语成语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拼音: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陆象先传》。
成语出处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成语典故
武则天晚年,实际上是她的女儿太平公主在专权。当时的宰相萧至忠、岑义等人都争先恐后地投靠她,只有陆象先洁身自好,不去巴结,静观其变。先天二年(713年)武则天已死,太平公主被杀,萧至忠等亦被诛。受这事牵连的人很多。众臣担心自己的前程无望,但陆象先坦然自若,还常以不用“庸人自扰”劝说人家,只要不做亏心事,什么都不要害怕。当有人被无端陷害时,他还站出来作证,暗中救了不少人。
经过一番周折,省宗复辟,第二次登上帝位。“睿宗御承天楼,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宫廷“选边站”事件。不少人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睿宗处了。事后,睿宗的儿子玄宗把陆象先找来,要他计算一下哪些人真正是拥立他父亲的,哪些人不是。想不到陆象先把投名的名单接到手,就一把火烧了。玄宗大怒,想加罪于他,他却说:“陛下方以德化天下,怎么可以杀行义之人呢?”其意是说,陛下说要以德化天下,怎么可以杀害像我这样行大义的人呢?被陆象先这么一点穿,玄宗自感不要,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陆象先后来被贬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剑南安察使,任职期间,为政宽和,从不铺张浪费,下属和群众有什么不对之处,也只是批评教育,之后仍然以鼓励为主,从不滥用私刑。看到陆象先这么宽厚,他的手下觉得这样不够威慑子民,担心他树立不起威信。
一次陆象先又宽恕了一个做错事的下属,这个手下偷偷地提醒他:“大人,对这种人如果不给点颜色看看,让他吃点皮肉之苦,他会记不住的,还有可能让你丧失威信,不能不防啊!”
陆象先笑着说:“人跟人都是一样的,将心比心,人犯了错误改正了就好,这你也不懂吗?如果按照你说的必须用打来显扬威风,那就从你开始如何?”手下听完神态消沉地走了。
后来陆象先总结说:“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复杂,不过是一些昏庸无能的人在瞎折腾,做此莫名其妙的荒唐事,让自己乱了阵脚,我们只要能正本清源,按规矩办事,有序前进,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成语寓意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要活着,烦恼的事情想绕也绕不开,如果总是纠缠在这些烦恼中,人生中快乐的时刻就会变少,甚至慢慢消失,而烦恼却一点也没有少。烦恼是少不了的,但只要对烦恼采取不理不睬、不接受的态度,那无论这烦恼源自何方、何时消解都不再重要。因为它已经影响不了人的快乐,也夺不走人的高兴,只要懂得看开的智慧,不接受“烦恼”这件礼物,就什么也都破坏不了好心情。
成语运用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指天下本来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庸人自找麻烦扰乱自己。指无事找事,自寻烦恼。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分句。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松江之变》:“南村野史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尝见两生,同寓佛寺,一晋紫阳,一置象山,喧诟至夜半。僧从旁解纷,又谓异端害正,共与僧斗。次日,三人破额诣讼庭。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乎?”
欧阳山《三家巷》三:“不久,陈万利从香港回来,知道了这些事情,只说了一句成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跟着就下了一个命令:谁都不许再提这件事。”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2 19:2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