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天,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tiān。指事字(一说象形字,一说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部。义同“颠”(头顶)。造字本义是人的头顶,又表示人头顶上方的无边苍穹,引申出天空太空等义,与“”字相对。
文字源流
天,在六书属指事(一说象形,一说会意)字。甲骨文的“天”字,像正面站着的“人”形,突出头部,以示人之顶颠。义同“颠”(头顶)。王国维观堂集林》:“古文天字本像人形。”金文更像人形了,仍突出人头。天字上部象征人头部分的圆点,小篆变成一横画,又有在其上部再加一短横者,乃装饰性繁化符号,无实在意义。隶书楷书笔画化。
“天”字本义是人的头顶,又表示人的头顶上方、日月星辰所在的太空苍穹。中华传统关于对天的最早解释,在《简易道德经》(又称《简易经》)有所记载:“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
详细字义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一】【一部】天
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他前切。
说文解字注
天,颠也。
此以同部曡韵为训也。凡门闻也、户护也、尾微也、发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颠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书为转注而微有差别。元始可互言之,天颠不可倒言之。葢求义则转移皆是,举物则定名难假。然其为训诂则一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偁。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
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於六书为会意,凡会意合二字以成语。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康熙字典
〔古文〕𠕹𠀡𠀘𦴞兲
《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𠀤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裏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壳相似,那裏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壳。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
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
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
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𠛬(刑)。陶潜诗:𠛬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
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
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
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
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祕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又髡𠛬。《易·暌象》:其人天且劓。
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靑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𠀑,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集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2 15:14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详细字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