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头美洲鹫
美洲鹫科美洲鹫属的动物
大黄头美洲鹫(学名:Cathartes melambrotus):是美洲鹫科、美洲鹫属的动物。体长64-75厘米,翼展166-178厘米。体羽黑色,带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头颈部裸露,没有羽毛。头上的皮肤颜色从深黄色到淡橙色。翅膀下面黑色,飞羽的颜色较浅。尾巴呈圆形,喙厚而圆,末端呈钩状。前脚趾长,根部有小蹼,不适应抓握。鼻孔没有隔膜。没有管状发声器官,因此除了咕哝声或低嘶嘶声外,无法发出任何声音。虹膜红色,脚黑色,喙肉色。
物种学史
大黄头美洲鹫是新大陆美洲鹫科(Cathartidae)的一种鸟类。在1964年重新划分之前,它被认为与小黄头美洲鹫是同一物种。这两个物种早期都被称为黄头美洲鹫。它们在南美洲的热带潮湿低地森林中被发现。
大黄头美洲鹫所在的属是“Cathartes”(美洲鹫属),意思是“净化者”,由希腊语“kathartēs/καθαρτης”拉丁化而来。俗名“秃鹫”来源于拉丁语“vulturus”,意思是“撕裂者”,指的是它们的摄食习惯。
大黄头美洲鹫和其余六种美洲鹫的确切分类位置仍不清楚。新大陆和旧大陆秃鹫虽然外观相似,生态作用相似,但它们是从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两者之间的差异一直在争论中,一些早期的生物学家认为,美洲鹫与的关系更为密切。而有的权威机构则声称美洲鹫与旧大陆秃鹫总体都归属于隼形目,或者将美洲鹫放在自己的目中,即美洲鹫目(Cathartiformes)。南美洲分类委员会已将美洲鹫从鹳形目中移出,并将它们置于“不确定”(Incertae sedis),但指出可能会移至隼形目或美洲鹫目中。
形态特征
大黄头美洲鹫是一种大型鸟类,体长64-75厘米,翼展166-178厘米,尾长25-29厘米。身体羽毛羽毛是黑色的,带有绿色或紫色的光泽。喉咙和头部两侧没有羽毛。头上的皮肤颜色从深黄色到淡橙色,有蓝色的顶冠。颈背和鼻孔附近的区域呈淡粉色。翅膀的下面是黑色的,而飞羽的颜色较浅。从上面看,11根初级羽毛的羽毛似乎是白色的。尾巴呈圆形,长于秃鹫,延伸至或略超过闭合翼尖。两性外表相似。幼鹫的头部呈暗灰色,其他方面与成鹫相似。
虹膜红色,脚黑色,喙肉色。眼睛的上眼睑有一排不完整的睫毛,下眼睑有两排睫毛。它们的喙厚而圆,末端呈钩状。由于该物种有喷尿的习性,它们腿上的鳞片部分经常带有白色的尿酸条纹。前脚趾长,根部有小蹼,不适应抓握。鼻孔的开口是纵向的并且位于柔软的蜡状体中,鼻孔没有隔膜(鼻腔之间的骨骼和软骨的分隔物)。像所有的美洲鹫一样,大黄头美洲鹫没有管状发声器官,因此除了咕哝声或低嘶嘶声外,无法发出任何声音。
近种区别
大黄头美洲鹫在外观上与类似的小黄头美洲鹫有几个不同之处。它比小黄头美洲鹫体重大,体型大,尾巴更长、更宽。与小黄头美洲鹫的棕色羽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羽毛是深色的、有光泽的黑色。与小黄头美洲鹫相比,它的腿颜色更深,头部更黄,橙色/粉红色更少。翅膀更宽,飞行也更稳定。与美洲鹫属的其他成员不同,大黄头美洲鹫具有相对较暗的初级飞羽与较浅的次级飞羽和外部初级飞羽。大黄头美洲鹫喜欢生活在森林里,而小黄头美洲鹫喜欢栖息在稀树草原上。
栖息环境
栖息于安第斯山脉及安第斯山脉以西或以北的低地,分布的范围很广,估计在全球发生范围为6,700,00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达900米。自然栖息地是热带潮湿的低地森林。在高海拔地区一般不存在,但在森林茂密的地区很常见。也会在草原上徘徊,但很少远离提供庇护和筑巢区的森林地区。
生活习性
大黄头美洲鹫栖息在高而裸露的枯树上,以观察周围的地形。成对或单独飞行,很少成群结队。飞行沉重而稳定。翅膀保持平直或略高于水平面。常静态翱翔飞行,利用热气流即低海拔地区上升的空气,来保持高度而不需要拍打翅膀。大黄头美洲鹫有尿湿症的不寻常习惯,在腿上排尿或排便以蒸发冷却。这种行为表现在鹳和新大陆秃鹫身上。
大黄头美洲鹫是一种清道夫,通过处理可能成为疾病滋生地的腐肉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完全以腐肉为食,它们会吃掉动物尸体,更喜欢新鲜的肉,但通常不能第一时间切入大型动物的尸体,因为它们的喙不够强壮,无法撕开坚硬的皮,所以依赖较大的秃鹫,例如王鹫,来打开大型动物尸体的皮。几天后,大黄头美洲鹫将不再以腐肉为食,因为肉会开始腐烂并被微生物毒素污染。它们从蓄水池、池塘或任何提供的容器中喝水。
并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定位尸体,这是一种罕见的能力。大黄头美洲鹫利用其敏锐的视力来寻找地面上的腐肉,但也利用自己的嗅觉,这种能力在鸟类世界中并不常见。它们会通过检测乙硫醇的气味来定位腐肉,乙硫醇是死亡动物腐烂开始时产生的气体。与其他动物相比,它负责处理气味的大脑嗅叶特别大。美洲鹫的这一特性已经被人类使用:将乙硫醇注入管道,工程师寻找泄漏点然后跟随美洲鹫。王鹫没有嗅到腐肉的能力,它们跟随大黄头美洲鹫来到尸体旁,王鹫撕开死去动物的皮肤。这使得较小的大黄头美洲鹫能够获得食物,因为它没有足够强壮的喙来撕裂较大动物的皮。这是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的一个例子。由于体型较小,大黄头美洲鹫占据的尸体上取食的有利位置通常被红头美洲鹫和王鹫取代。
分布范围
留鸟: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
繁殖地:尼加拉瓜和巴拿马。
繁殖方式
大黄头美洲鹫不筑巢,而是直接在悬崖缝隙和洞穴的地面、树桩的空洞中产卵。卵奶油色,带有褐色斑点,尤其是在较大的一端。每窝产1-3卵,但通常为2枚。雏鸟早熟,孵化时为盲视、赤裸的并且相对不动,不久长出羽毛。父母通过将预先消化的食物反流喂养雏鸟,幼鸟在2-3个月后羽翼丰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大黄头美洲鹫在全球范围分布面积估计为6,700,000平方公里,物种数量估计在100,000-1,000,000只之间。有证据表明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这不足以保证保护状态的升级。
参考资料
Greater Yellow-headed Vulture.The IUCN Red List.2021-03-01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09:07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