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是
汉朝皇帝
刘邦创作的一首
诗歌。最早著录于《
史记·
高祖本纪》,又名《过沛诗》。全诗共三句,每句皆有“兮”字,具有
楚歌体特点,《史记·
乐书》称之为《
三侯之章》,“侯”与“兮”同,皆为
语气词。此诗创作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这年刘邦征讨淮南王
英布,返回时路过故乡
沛县,与家乡父老喝酒
酣宴,
击筑而歌唱此诗,并令沛县之中120名儿童学唱。
汉惠帝时,将这首诗作为
沛宫在四季祭祀高祖的歌曲。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
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后他击败了
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
在这首诗创作的前几年,新建的汉帝国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的叛乱,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视眈眈,国内反叛实力也伺机而动,整个国家摇摇欲坠。刘邦在这时返回到了故乡,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换来了如今的荣华,而各方势力又正欲把这个他亲手打造的帝国推向深渊,想必刘邦在吟唱这首诗歌时必是怀着一股被悲凉掩盖的豪气。
刘邦击败英布率军归还,路过沛县,停留下来。在
沛宫摆设酒宴,把过去的朋友和父老子弟全部召集来纵情畅饮。挑选沛县之中的孩子,找到一百二十个人,教他们唱歌。酒喝到酣畅,刘邦击奏着
筑,自己创作一首诗,唱了起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让沛中孩子们都跟着学唱,刘邦又跳起舞,感慨
伤怀,流下许多眼泪。他对沛县父兄们说:“远游的人总是思念故乡,我虽然建都
关中,在我去世之后,我的魂魄还是会高兴地怀思沛县。我从做沛公开始,
诛暴讨逆,终于取得了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我的
汤沐邑,免除沛县百姓的
徭役,世世代代不用服徭役。”沛县父老兄弟、长辈妇女、旧日朋友,天天开怀畅饮,非常地高兴,大家说起以前的旧事,当作玩笑拿来取乐。过了十多天,刘邦想要离去,沛县父老兄弟执意挽留他。刘邦说:“我的随从人员太多,父兄们供养不起。”于是刘邦就动身要走。沛县百姓倾城而出,都到城西献上牛肉和酒水。刘邦又停留下来,搭起帐篷,与大家再饮宴三天。沛县父兄们都叩头请求说:“沛县幸运地得到免除徭役,
丰邑还没有获准免除,请陛下哀怜丰邑。”刘邦说:“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绝不会忘记,我只是因为丰邑助
雍齿反叛我而倒向魏国,所以才不给免除徭役。”沛县父兄们坚持请求,这才一并免除了丰邑的徭役,和沛县相同。
此诗全篇只有区区三句,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且出现别具一格的转折。其诗用大风、飞云开篇,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但诗篇的着重点乃是后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峰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问。它显露了刘邦的无奈不禁叩问天下,有谁能为他守住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个个谋反,独留他这个老朽在此老泪纵横。
广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寅生《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全诗共三句,由过去而现在而将来,浑然一体。语言质朴,风格雄劲。前二句写天下平定,后一句写渴望求得猛士守御四方。整首诗凝聚着作者对帝业和故土的感情,表达了刘邦既能创业又能守业的豪迈气慨。”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即汉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字季,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战略家和指挥家。对
汉族的发展、华夏文明的延续,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代表作品有《大风歌》《
鸿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