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雩也叫“雩礼”,简称“雩”,古代
吉礼的一种。所祀对象为被认为能兴云降雨的“山川百源”。
周代雩礼分为两种:
孟夏四月由天子举行的常规雩礼,称“大雩帝”,以盛大的舞乐队伍,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泽之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具有节日的气氛;另一种是因天旱而雩,不定时,用
巫舞而不用乐,气氛严肃,祈祷殷切。战国时,天子“大雩帝”,祭天地,配以
五方天帝,诸侯则祭祀
句龙、
后土诸神。祭时,由女巫组成舞蹈队,边舞边呼号,并献牺牲玉帛。
东汉以后,自春至秋,若郡国少雨。唐代,于初祈后十日,如不雨,则禁止民间屠宰,雨足则以
酒脯报祀谢神。后世略同。《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
旱祭也。”
何休注:“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亲之南郊,以六事谢过......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谓之雩。”《礼记.月令》:“命有司为民祈
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乐。乃命百县
雩祀,百辟
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
郑玄注:“雩,叮嗟求雨之祭也。雩帝,
谓为坛南郊之傍。”《明史.礼志二》:“
古者大雩之祀,
命乐正习盛乐、舞皇舞。盖假声容之和,以宣阴阳之气。请于三献礼成之后,九奏乐止之时,乐奏《云门》之舞。仍命
儒臣括《
云汉》诗词,制《云门》一曲,使文武舞士并舞而合歌之。盖《云门》者,
帝尧之乐,《周官》以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也。且请增鼓吹数番,教舞童百人,天地衣执羽,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曲凡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