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建国35周年国庆前夕,解放军某部正在选拔参加阅兵式的士兵。教员孙放(
孙淳饰)的训练方法严厉苛刻,这让很多新入伍的战士都感到了压力。刘国强(关强饰)性格活跃,而且热心帮助同乡郝小园(康华饰),对于连长李伟成(
王学圻饰)报名参加阅兵很是好奇,不理解阅兵对这个老兵的意义。排长江俊彪(鹿镭饰)是罗圈腿,在训练中屡遭批评,嘴快的刘国强便劝他用背包带绑腿矫正。没想到一句戏言,江俊彪当了真。 在一次集体会上,吕纯(
吴若甫饰)直言不讳,说出了战士们的心里话。每个人都在内心深处追求着阅兵的意义。在40多度高温下训练,发高烧的刘国强坚持到了最后,被送进了医院。李伟成去看他,却欲言又止。原来他已身患重病,不能参加阅兵。郝小园的母亲病逝,孙放跟大家商量,决定让他回家奔丧,但是没想到他去而复返。一件件感动的事让阅兵式不再是简单的队列训练,而成为了他们精神寄托。
陈凯歌、何群、张艺谋等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摄制组成员,在《
黄土地》之后还希望再合作一次,并且积极寻找拍摄题材。这时,他们在电视上看了国庆阅兵式,那种集体的行动和动作中传达出来的气势令他们感到强烈震撼。何群等人认为他们之前创作的作品形式大于内容,无论是《黄土地》还是《
一个和八个》在题材方面并没有过多突破,而“阅兵”这种充满仪式感的题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最终决定拍摄《大阅兵》。
在拍摄该片前,陈凯歌一直在思索,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二三百年来历史进程缓慢的原因。他认为,总是强调中华民族勇敢勤劳、善于进取的一面,只会加重人们的惰性,令中国人更深地被历史所束缚。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创作中更关注对特定社会形态中人的观照。这一创作思想的转变初步体现在《大阅兵》中。他不赞成笼统地所谓集体主义精神,阅兵训练要求消灭个性,这在哪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但中国当时恰恰处于一个需要发展个性的年代。他希望能在影片中表现中每个士兵都是有个性的,他们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也是为自身的信念而战。
这是一部带有批评眼光审视军队训练中存在的非合理性因素的尖锐作品。人宛如机器那样,按照号令行协,影片对这种异常现象提出了质疑。该片没有炫耀或片面描写军队在威风凛凛的机械化阅兵式中的威严,而是隐秘地表露出那些对训练持疑问态度的士兵们不稳定的想法,流露出的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单纯的,可事实上却浮现出作者满怀强烈不满,批判地审视着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单一化倾向的身影。(日本影评人
佐藤忠男评)
该片在影像处理上维持了《黄土地》的鲜明风格,具有开阔的视野,强烈的色彩,宏大的构图。影片同样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这次是对准了民族精神和团队主义。陈凯歌试图通过军训来表达他对中华民族的个人主义和集体精神之间的联系,然而影片过于主观性和寓意性,造成了人物的模式化和造型化倾向。他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淹没在军哨和口令声中,而整齐划一的方队和单独的个体世界也成为他精神的晦涩象征符号。(搜狐娱乐评)
该片形式严整、气势宏大,对每个人物的塑造极为“造型化”,对战士们为了达到集体的统一目标,为了军人的荣誉,甘心自我牺牲的精神做了较好的烘托。陈凯歌长于思辨的特点在这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体现,该片延续了《黄土地》里成功运用的象征手法,通过吕纯、郝小园等硬汉军人形象,探讨民族精神里团队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相互关系,可谓对民族精神中的集体主义特征做了一次全新阐释。影片最后的阅兵场面,似乎是陈凯歌电影对民族精神的别样注解。(《军营文化天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