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重庆市大足区境内博物馆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区是重庆市所辖郊区,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县,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 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 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发展历史
在日常管理中,基本做到了制度健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规办事。对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75处在像均依法划定了保护范围,竖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科学记录档案,并聘请60多名义务文物保护员负责。管理。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初步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网络。重庆市人民政府先后批准实施了《大足宝顶山、北山、南山石刻文物名胜区保护建设总体规划》,《大足石刻 保护总体规划》、《重庆市大足县宝顶山.北山摩崖造像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管理办法》颁布《大足石刻 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使大足石刻进入了依法按章管理的新阶段。
在维修保护中、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进行了岩体加固、排水防渗、防造像风化等近百项工程。完善了北山、宝顶山参观区的通道,修建了至游览区的专用公路。拆除了造像区周围不利干文物保护和影响环境风貌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清除了污染源,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造就了一个更加有利于文物永久保存的环境和空间。同时,文物保护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如1983年研制“潮湿环境下石窟岩裂化学灌浆材料”治理北山136号窟顶渗水获得成功。1996年在进行工程和水文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开凿隧洞的方法。有效治理了北山造豫北段水害。在经过20多年试验观察的基础上、经专家论证,1996年开始对部分风化严重的龛窟、碑刻进行了化学封护加固中期试验。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北山、宝顶山造像进行了测绘记录建档。并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大足石刻 保护研究”。
在文物研知方面,撰著出版了《大足石刻》、《中国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大足石刻研究》、《大足石刻铭文录》、《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大足石窟艺术》、《大足石刻研究文集》等专著、大型图录20余种,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著400余篇。近20年先后进行三次文物普查,采用考古手段对全县石刻铭文进行专项系统调查,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基础学术资料。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不断推动和提高大足石刻的整体管理水平,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过艰苦努力,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缔约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管辖隶属
该馆是在大足县文物保管所的基础上,于1984年8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隶属大足县文化局。
馆舍介绍
该馆1990年8月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更名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直属大足县政府。占地面积2267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馆藏文物
大足石刻集“三教”造像之大成。今存10多座“三教”窟中,雕凿精湛。风格独特的首推县城西南的石篆山、妙高山、佛安桥和县东北的石门山等处的宋刻石窟,其中又以北宋晚期开凿的石篆山最富代表性。在石岩中部排列着型制大小若同的三身佛、李老君、文宣王三个洞窟,尤以文宣王窟最富特色,孔子像,头束巾,手执扇,银须飘逸,左右侍立颜回、闵损等镌有姓名的十大弟子像,儒雅风流,有如杏垓师徒集会于诸岩壁间。中国尊孔两千多年,石窟中凿孔子和十哲像,寰宇间仅此一刻。儒释道之间自来不合,大足宋刻“三教”造像龛为研究“三教”从斗争走向融合的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史料。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曾出版《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足石窟艺术》等中美法日文7种版本及各种《简介》、《导游手册》等。
参观信息
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位于重庆市大足县龙岗镇北山中路7号。邮编:632360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4 09:56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