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棘白鲳(学名:Chaetodipterus faber)是白鲳科、棘白鲳属鱼类。体长最大达91厘米,体重约为9千克。深色身体,扁平的盘状鱼,口鼻钝。牙齿呈刷状,排列成带状。嘴顶上没有牙齿。成年个体的嘴小,上颌骨延伸到鼻孔下方。缩放头部和鳍,使附肢在胸鳍起点上方的钝角处终止。第一和第二背鳍分开。第二背鳍和肛门鳍的前射线被拉长。尾鳍的边缘是凹的。体色是银色的,身体两侧有4-6条黑色的垂直条纹。这些带子有时会在大鱼身上褪色或变得模糊。第一个带穿过眼睛,最后一个带穿过尾脚。幼鱼呈深棕色至黑色,有一些较浅的斑点,看起来类似于水中的深色叶子。
动物学史
大西洋棘白鲳最初是由法国自然学家皮埃尔·奥古斯特·玛丽·布劳索内特(Pierre Auguste Marie Broussonet)于1782年描述并命名者为Chaetodon faber。后来更改为有效学名Chaetodipterus faber(Broussonet,1782年)。属名Chaetodipterus源自希腊语“chaite”(意为头发)和“dipteros”(意为两条鳍)。
形态特征
大西洋棘白鲳体长最大达91厘米,体重约为9千克。深色身体,扁平的盘状鱼,口鼻钝。
牙齿呈刷状,排列成带状。嘴顶上没有牙齿。成年个体的嘴小,上颌骨延伸到鼻孔下方。缩放头部和鳍,使附肢在
胸鳍起点上方的钝角处终止。第一和第二背鳍分开。第二
背鳍和肛门鳍的前射线被拉长。尾鳍的边缘是凹的。
大西洋棘白鲳是银色的,身体两侧有4-6条黑色的垂直条纹。这些条纹有时会在大鱼身上褪色或变得模糊。第一个条纹穿过眼睛,最后一个条纹穿过尾鳍。幼鱼呈深棕色至黑色,有一些较浅的斑点,看起来类似于水中的深色叶子。
近种区别
大西洋棘白鲳成鱼的颜色与
羊头鲷(Archosargus probatocephalus)相似,但大西洋棘白鲳的鼻子较短,整体体型较圆,背鳍和臀鳍较羊头鲷软。而且,羊头鲷上的黑色竖条也不会像在大西洋棘白鲳身上那样褪色。
生活习性
习性:大西洋棘白鲳栖息于红树林、海滩、港口、沉船的浅海和微咸水中,水深为3-25米。幼鱼生活在非常浅的水域,经常以一定的角度游动,伪装成枯叶或红树林豆荚以避免被捕食。成鱼通常以500条为一组进行群游。
食性:大西洋棘白鲳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包括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有时也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也可能啃食水母的触须。全天都在进食,中午左右达到高峰。
捕食者:大西洋棘白鲳的捕食者包括鲨鱼,例如
小尾真鲨(Carcharhinus porosus)以及大型鱼类,包括
松鲷(Lobotes surinamensis)。
分布范围
海域:大西洋棘白鲳仅分布于大西洋西部,从美国马萨诸塞州南部到巴西东南部的海洋,包括墨西哥北部湾。在百慕大和整个加勒比地区也有发现。
国家: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岛、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巴西、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圣巴托洛缪岛、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荷兰部分)、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英属维尔京群岛、美属维尔京群岛。
繁殖方式
两性都在大约1岁时成熟。在美国沿海大陆架上产卵季节从5-9月。一只雌性在每个产卵季节可能释放多达100万个卵。卵体积小,浮力,孵化约24小时后孵化。刚孵出的幼体在生命的头两天以卵黄囊为食,之后开始积极地进食。孵化后约28小时,胸鳍射线发育良好,尾鳍射线存在。在鱼的背部和侧面也开始出现红色的色素。当幼体进入幼鱼期时,牙齿和侧线出现。当长度达到20毫米时,其中三条黑带变得突出。当幼鱼长到30毫米时出现第四条,长到40-50毫米时出现第五条。预期寿命为8-10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IUCN2013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大西洋棘白鲳的商业价值很小。但是,由于其规模和韧性,它被休闲渔民所重视。尽管该鱼的肉与
雪卡毒素有关,但人们认为它们的肉比较好。大西洋棘白鲳可以作为大型公共水族馆展示鱼,并且已被成功圈养。在其自然栖息地中,经常绕着潜水者游来游去。
主要毒素
有报告称,有人食用大西洋棘白鲳时感染了雪卡毒素。雪卡毒素是由死珊瑚或大型藻类上发现的甲藻(微藻)引起的。大西洋棘白鲳通过捕食这些珊瑚和大型藻类,积聚了由这些鞭毛虫产生的毒素。如果毒素的累积足够高,它们会导致食用大西洋棘白鲳鱼肉的人中毒。尽管遭受雪卡毒素的情况很少见。但是,中毒的人报告说,他们有长达几天的胃肠道疾病,并且胳膊和腿部普遍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