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的商店》是
杨·卡达尔、
艾尔玛·克洛斯执导的剧情片,由
艾达·卡米斯卡、Jozef Kroner主演,于1965年10月8日上映。
1942年,沦陷的斯洛伐克某小镇上,德国人正在主持修建庞大的木制纪念碑,但当地木匠托尼(
Jozef Króner饰)对此并不关心,妻子的唠叨已经让他足够烦恼。托尼的妹妹嫁给军官后生活大有改观,托尼也借妹夫的权利,获赠一纸批文,得到了大街边一家犹太商店的所有权。店主是一位78岁的犹太寡妇劳特曼(
艾达·卡米斯卡饰),耳聋眼花。托尼与她夹缠不清之际始发现这家商店徒有空壳,早已没有多少货物,然而照顾劳特曼可以得到犹太组织的酬劳,于是,他瞒着妻子在店中帮工,对外却宣称自己是店长。不久,德国人开始把犹太人收押后运往集中营,托尼想要藏起劳特曼,但心中经历着巨大的煎熬。商店外,犹太人在纪念碑下集中出发,商店内,托尼面对不明所以的老妇人借酒浇愁。他想阻止要出去关店门的劳特曼,却失手推倒了她。劳特曼一命呜呼。托尼万念俱灰,也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捷克新浪潮的扛鼎之作,该片在叙事手法上依然承续现实主义传统,在法国新浪潮面前显得保守持重,但其叙事策略却足够叫人惊艳。影片“以喜衬悲”,用生活细节,甚至是充满喜剧色彩的方式,呈现因法西斯暴政而备受压迫的犹太人的苦难。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苦难往事,次第展开于轻盈的日常生活中,但也正是这样细碎的日常节奏将苦难与拯救这样宏大的命题铺陈得笔笔沉实。这种“前喜后悲”的处理方式,虽未见一帧屠杀画面,却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控诉了法西斯的残暴,利用角色情绪的极大反差,突显了这场灾难的影响程度。
该片从头到尾保持着自由奔放的拍摄方式,开头的一段很有记录式的镜头风格,呈现了一片安宁祥和的景像。此外,片中狭小的室内场景也处理得极为灵活,利用简洁的运镜自由地变换着景别,借用镜子、玻璃的反射作用扩大了景深,这样的方式既含有生活化写实气息,又给人以灵巧生动的感觉。在人物塑造方面,该片做得十分成功,托尼形象真实鲜活,老妇人劳特曼也很可爱。(《看电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