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紫斑病
植物病害
大蒜紫斑病是由葱链格孢引起的、发生在大蒜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叶片出现白色稍凹陷的小斑点,中央呈浅紫色,扩大后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阴雨天,病斑上出现黑色霉状物,常形成同心轮纹,严重时,病斑逐渐扩大,致全叶枯黄,病叶易从病斑处折断。
病原特征
大蒜紫斑病病原为葱链格孢(学名:Alternaria porri (Ell.) Cifferr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立或弯曲,分枝或不分枝,分隔,淡褐色至褐色,大小(54.5~84)微米×(5.5~11)微米。分生孢子单生,偶有2~3个孢子链生,呈倒棒状,黄褐色,横隔膜7~12个,纵隔膜0~6个,分隔处稍缢缩,光滑,大小(70~117)微米×(16.5~35.5)微米。喙细长,偶有分枝,有隔膜,大小(23~89)微米×(3~6.5)微米。
为害症状
大蒜紫斑病主要在大蒜生长后期发病,生长期为害叶和薹,贮藏期为害鳞茎。中国南方苗高10~15厘米开始发病,生育后期为害最甚;北方主要在生长后期发病。田间发病多始于叶尖或花梗中部,几天后蔓延到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点,中央微紫色,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出黑色霉状物,病斑多具同心轮纹,易从病部折断,贮藏期染病的鳞茎颈部变为深黄色到红褐色软腐状。
侵染循环
冬季温暖地区病菌在葱蒜作物上辗转传播为害;寒冷地区则以菌丝体附着在寄主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出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病菌从气孔和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流行规律
大蒜紫斑病发病适温为25~27℃,低于12℃不发病。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形成。孢子萌发和侵入需具露珠或雨水。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湿的夏季发病重。此外,采用平畦点播,浇水后易积水,田间湿度大,利于该病的发生。连作、邻作田未破坏病原物的活动场所,利于病原菌滋生,造成病害的严重发生种植密度过大,单株所占空间小,不利于植株的通风、透光,造成植株衰弱,易发病。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9 10:5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