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镇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下辖镇
大营镇,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地处陕州区西部,东与甘棠街道连接,南依崤山与原店镇接壤,西与灵宝市大王镇毗邻,北濒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总面积56.14平方千米。
建置沿革
民国二年(1913年),大营镇境域属三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二区,称大营联保,下设5个保(后分6个保)。
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镇。
1958年8月,成立大营公社。
1984年1月,改称大营乡。
1995年9月,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大营镇下辖7个行政村:城村、温塘村、辛店村、吕家崖村、峪里村、寺古洼村、兀家洼村。
截至2020年6月,大营镇下辖4个社区、12个行政村:神泉苑社区、锦绣社区、高阳社区、永乐社区、大营村、城村、温塘村、辛店村、吕家崖村、官庄村、黄村、南曲沃村、五原村、兀家洼村、峪里村、寺古洼村;镇人民政府驻胜利路北段。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营镇地处陕州区西部,东与甘棠街道连接,南依崤山与原店镇接壤,西与灵宝市大王镇毗邻,北濒黄河与山西省平陆县隔河相望,总面积56.1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营镇地处豫西黄河冲积覆盖区,地势南高北低,呈坡状阶地,由山地、平原、滩地组成,海拔301米至805米,南北高差504米。
气候
大营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干冷,雨雪稀少,春季气温回升而多风,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多雨,气候凉爽,冬长夏短,四季分明,1月平均最低气温7℃,7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6.7℃,多年平均气温13.9℃14℃,常年多刮东北风、西北风;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数222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50—500毫米,降雨多集中夏秋两季,春季干旱。
水文
大营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五里河、金水河、淄阳河自南向北贯穿境内。
自然灾害
大营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风、霜冻、大雨、冰雹等,1995年遭遇罕见干旱,自1994年11月至1995年7月,降水仅5.6毫米,比常年同期减少八成,地下水位普遍下降7—10米,致使粮食减产过半。
自然资源
2011年,大营镇有耕地面积16741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大营镇辖区总人口2751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690人,城镇化率35.2%,总人口中,男性14581人,占53%;女性12931人,占47%,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
截至2017年,大营镇常住人口35424人。
截至2018年末,大营镇有户籍人口2826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营镇财政总收入3744万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900万元,增值税310万元,企业所得税190万元,个人所得税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0元。
2018年,大营镇有工业企业52个,规模以上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个。
农业
2011年,大营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人均0.6亩,农业总产值2539万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生产粮食6685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等,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600万千克,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羊、奶牛为主,畜牧业总产值3990万元,累计造林46851.4万亩,林木覆盖率35.23%,滩涂速生林和退耕还林1.98万亩,苹果树种植面积16000亩,产量5125万千克,农业机械650台(辆)。
工业
2011年,大营镇有工业总产值达82500万元。
商贸
2011年末,大营镇有各类专业市场6个,商户1100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营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650人,专任教师254人;小学4所,在校生2367人,专任教师3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95人,专任教师36人,初中适龄人口人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大营镇有共引进农业新品种12个,发展农业示范基地5个,示范村8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被评为全省科技示范乡镇和奔小康科普示范乡镇。
文化事业
2011年末,大营镇有锣鼓队1支、剧团1个、戏曲表演队3支、秧歌高跷队3支,每年用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10万元,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7个,藏书2.8万册,室内文化活动场地1300多平方米,室外文化活动场地8000多平方米。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营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72万人,参合率98.6%。
社会保障
201年,大营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3户,人数468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1户,人数819人;农村临时救济28人次,支出0.7万元,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625人,参保率99%。
交通
大营镇郑西高速铁路、连霍高速公路、陕州快速通道、209、310国道过境,村村通水泥路。
历史文化
大营镇原名鹅鸭池,明初,朱元璋迁陈友谅旧属到此实行军屯,立为大营,后成村落,遂改名大营村。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8 20:25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