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社火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营社火是传统节日春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游艺活动,三门峡陕县大营村对社火却有另一种解释。大营村有万余人,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大村之一。大营的村名源于唐时驻兵屯田的兵营,村民按居住地结社,后逐步形成了东西南北四个社。每至春节、元宵时节,军士旌旗前导,战马结队助威,民户扮演高跷、坠子等紧随其后,热闹非凡。后来村里统一分工:北社出百马,南社扮平垛,东社演坠子。由此,大营村把社火称为“社合”,也称“社火”。虽然大营村人对社火的理解和通常的说法不一样,但也说明了大营社火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简介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三门峡市陕县
遗产级别: 省
表演
大营社火规模巨大,是集音乐、表演、器乐、杂技、绘画为一体的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正式表演时,由数十匹全身披挂的骏马开道,骑手打扮一新,沿社火活动路线来回奔跑。鞭声“叭叭”,铜铃“当当”,煞是威风,俗称“百马”。再加上彩旗迎风招展,锣鼓声声震天,三眼铳炮震耳欲聋,气势十分壮观。序幕拉开之后,高跷队出场了。表演者踩着高跷,扮成戏剧人物,手持道具缓步行走。接着是平垛,又称芯子,铁铸而成,是一种静态、惊险的造型艺术,将4岁至8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平垛上。如表演《三打白骨精》,就有一女孩儿化装成女妖,手持双剑招架凌空劈来的金箍棒,一上一下,形象逼真。平垛有固定的,也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转的。每个平垛少则两人,多则七八人。这些艺术造型颇具匠心,常使人难解其中奥妙,因而在表演中许多观众常常尾随观赏,想弄个明白。最后出场的是坠子,这是社火活动最热闹、最欢乐的压轴节目,以幽默、诙谐、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弊端,被誉为“活的漫画”。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取材广泛,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使社火表演达到高潮。
发展
在多年的表演活动中,大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分子,他们不断创新,使社火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比如现今用摩托车开道替代百马,平垛也改成拖拉机拉行,另外还增加了录音机,为节目配上歌曲、诗词、解说词等,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宣传效果。坠子也由步行、坐牛车改为坐拖拉机,同时把木偶戏、杂技、魔术等表演方式都搬到了汽车上,边行走边表演,既具有吸引力,又方便群众观看。每逢大营社火表演时,都能吸引秦、晋、豫等地数十万名群众前来观看,《河南画报》对此进行过专题报道,河南电视台也拍摄了专题片《丰收乐》。1984年元宵灯节,陕县组织民间社火汇演,有一万多人组成的表演队伍表演了一千多个节目,可谓陕县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一次民间艺术大检阅。经过评比,大营社火名列榜首,大营也被誉为“社火村”。
特色
社火凝聚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 、体现民族特征、充分表现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大营社火历来讲究“三闹”:一闹富,二闹智,三闹文。闹富就是比服装、道具、场面,以此夸耀自己村子富有;闹智就是比智慧、斗窍眼,既要把节目编排得通俗易懂,又要奥妙雅致、耐人寻味;闹文就是在社火活动出牌子时煞费苦心。每年都有总牌,各个队伍有分牌,每个节目有小牌。为此,各场都集中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的文艺爱好者,以出牌来显示大营村人的聪明才智。如农历虎年,闹社火时总牌是《虎威崤函》,高跷牌为《虎步龙骧》,平垛牌为《虎踞龙盘》,坠子牌为《虎跃龙腾》,所有节目、人物围绕这一总题目进行表演,反映了“人入虎年增虎气,地增春色发春晖”的喜人景象。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4 14:18
目录
概述
简介
表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