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获城(“大”古读“太”,人称太获城)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城以东20公里处的王渡乡大获山上。此
山东河环绕,中间雄峰突起,悬崖峭壁,天生奇险。原城有四处山门,兵家险地,为宋代川内抗元要隘,原貌在文革中毁坏,现山上残石断垣依稀可见。
史书中的大获城
清康熙《苍溪县志》载:“一山亭亭独耸,大江左绕,开栈道以通四门,其在西南者曰‘长庚’,曰‘阜财’,其在东北者曰‘启明’、曰‘锁钥’,皆巍峨万状,攀援不能达。”嘉庆《四川通志》载:“城固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时祟帧十三年知县沈国复修之。”宝右六年十一月,守将杨大渊出降蒙军,城废,建筑毁于兵火,明正德十五年重修山顶之“玄妙观”。
大获城大事记
公元1243年(宋淳祐三年)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将驻扎在今陕西安康之守军移至大获城,旨在“移金戎以护蜀口”,阆州治所及苍溪、奉国两县治所亦相继移于此。
公元1258年(宋宝祐六年)蒙哥汗率军数万至大获城下,久攻不克,后因降方破其城,在此置东川路元帅府。
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罢元帅府升保宁路,旋改为府。
公元1362年(元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大夏”,将设在大获城的阆州治所徙回旧治保宁城。
公元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奇袭大获城,击溃凭险而踞的罗乃琼部十三团。翌年,为在苍溪塔山湾强渡嘉陵江,曾在大获城外城王渡古渡设红军造船厂,搭浮桥,操练水师。
公元1966年6月,在大获城出土《万州诸军奥鲁之印》。该印为铜印,是元延祐四年(1317年)中书礼部造。此印之发现,确立了大获城在元时四川的特殊地位,为现代人研究元史及川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3年4月8日,
苍溪县人民政府公布大获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获城现状
山顶的古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1983年苍溪县人民政府立的“古大获城遗址”碑和三间各30平方米古建筑的屋基还静静矗立着,周围几棵千年的古树陪伴。明正德十五年(1520)重建的玄妙观的香火还很旺,“古洞山家永聚玄风于千古,云山福地远留降荣扬万年”的对联显示着信众的虔诚,十几尊摩垭造像栩栩如生,“大获城玄妙观复古重修碑记”还清晰可见,只有碑文已经模糊难辩了。1983年刻于石壁的“大获城简介”还清晰可辩。两位正在打扫清洁的当地人告诉我们:大获城名胜古迹众多,现存的有“大获莲池”、“墨池”、“神仙洞”、“观音洞”、“炮台嘴”、“刀枪库”、“马蹄石”、“沐浴池”、“石龟”、“石鼓”、“不竭井”等。
川中八柱
大获城历来为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宋金之战、宋元之战、明玉珍入川……好几个朝代的末世,义军与割据者皆以大获城为天险,拥兵自立。它不仅为名将余玠在四川营建的“抗蒙八柱”之一(与南充青居城,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等齐名),亦曾为元兵部侍郎杨大渊、四川南道宣慰使、阆州军民元帅杨文安平定全川之指挥基地。
大获城在南宋城堡体系中是以峭壁悬崖为天然城垣,以东河为护城河,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内城外城多道设防,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堪称杰作。
大获城境内多庙宇,诸如余公祠、张飞庙、王爷庙,还有玄妙观、魁柏阁、观音庙等,此外,还有众多石刻、碑记及摩崖造像。尚存者有明“玄妙观复修碑记”、“红军造船厂遗址碑记”,及“赤化全川”、“活捉卖国贼刘湘”、“义渡”、“放生潭”、“巴人洞避兵乱石刻”,还有“大获莲池”、“墨池”、“神仙洞”、“吊丧洞”、“观音洞”、“炮台嘴”、“刀枪库”、“马蹄石”、“沐浴池”、“石龟”、“石鼓”、“不竭井”等名胜古迹。
大获城主体建筑及其它设施大多毁于元末明初之战火,不少古迹尚埋藏在遮天蔽日之丛林中,几株直径逾米的参天古树,依然萌发着翠生生的新枝。
建于清代的王渡古镇,清前为大获乡(里),宋元时即为阆州州县交通之要津,通往巴(中)、仪(陇)之要道,清朝民国之际曾为苍溪、阆中、南部区域性商品集散地,水陆转运口,一度繁荣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它是军事、商业与文化结合之产物。为小巧灵活的东河船航行上至旺苍下至南部、新政(今仪陇新城)、合川、重庆,转江至阆中、苍溪、昭化、广元的必经之道。1933年驰名东河、嘉陵江流域的四层八卦大戏楼和王爷庙、高等小学校同王渡场镇一起毁于三天三夜的战火之中。
建国前后,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王渡古镇渐渐衰落,而大获古城则因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个性与文化品格得以保存。
近几十年来是大获古城遭受人为损毁最严重之期,吊丧洞被盗,东、西、北门的城墙建筑被大量的拆除去修田、建房、修公路,一座座古墓被盗掘。最令人担忧的是,最近两年,外城护城河道的沙石被人疯狂地挖掘。从西门以下河道起经红军造船厂遗址至南门下电视剧《强渡嘉陵江》拍摄基地一带,不少地方被挖得面目全非。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因东河河水冲刷河床造成古城东门大获坝以下两岸山体滑坡,十多户被迫搬迁。如今,河道不断毁损,若发洪水,山体滑坡将不可避免,若此,川北名胜——王渡大获城之遭遇将更加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