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序桉
桃金娘科桉属植物
大花序桉是桃金娘科桉属高大乔木。树干较通直;树皮深褐色,呈鳞片状,多纤维较软;叶分幼态及成熟叶两种,幼态叶卵形或披针形,具柄,半对生;成熟叶披针形,互生、具柄,叶常卷缩;聚伞花序,开乳白色小花;一般种植后7-8年才能开花,花期间隔为3年,9年生树始产成熟种子。
植物学史
1878年,费迪南德·冯·穆勒从约翰·达拉希(John Dallachy)在罗金汉湾(Rockingham Bay)附近采集的标本中首次正式描述了该物种。该描述发表在《澳大利亚植物志》(Fragmenta phytographiae Australiae)上。特定的种加词cloeziana,是为了纪念弗朗索瓦·斯坦尼斯拉斯·克罗兹(François Stanislas Cloez),他将桉树脑确定为桉树油的主要成分。
形态特征
桃金娘科桉属高大乔木。树偶尔高达55米,但更常见的是10-25米高,形成一个木质块茎;树皮粗糙,灰棕色至橙棕色至黄灰色,在大部分或整个树干上,有时延伸到直径达20厘米的较大树枝,上面光滑,粗糙的树皮厚、柔软、片状到纤维状,在较老的树干上变得粗糙镶嵌,光滑的树皮白色到灰棕色到橙色;小枝缺乏髓腺;无白霜;幼苗生长(矮林或田间幼苗至50厘米):茎横截面圆形,手感光滑,但有微小的毛发疣;幼态叶卵形或披针形,具柄,半对生,长4.5-10(15)厘米,宽2-5(7)厘米,基部渐细,先端尖,无色,绿色;成熟叶披针形,互生、具柄,叶常卷缩,叶柄长0.8-2.2厘米;叶片披针形至镰刀形或有时卵形,长6-14.5厘米,宽0.9-3.2厘米,基部渐细至叶柄或斜生,边缘全缘,先端具滴状尖端,明显变色,无光泽至稍有光泽,上面深绿色,侧脉大于45°至中脉,中等至密被网状,边缘内脉存在,油腺分散,不清晰可见,但可能是交叉。
花序腋生,花序梗圆形至具角,长0.2-1.3厘米,每一伞形花序有花7朵,花梗长0.1-0.5厘米;成熟花蕾球状到倒卵形或卵圆形(长0.4-0.6厘米,宽0.3-0.4厘米),微小的萼片存在于幼蕾中,但在发育的早期落叶,无环痕,内部(花瓣状)帽状体钝圆锥形至圆形,偶有短而粗的喙,花瓣边缘有时仅在帽状体的先端可见,雄蕊规则内折,花药多少长方体,背部着生,由分开的纵向裂隙或裂隙汇合开裂,花柱长,柱头渐细,子房3(4),胎座各具4垂直胚珠行;花白色;蒴果无梗或有花梗(花梗长至0.2厘米),截球形至半球形,长0.4-0.7(0.9)厘米,宽0.6-1.1厘米,花盘倾斜或平坦,与边缘齐平,很少下降且不可见,果瓣3(4),在花盘水平或外露。一般种植后7-8年才能开花,花期间隔为3年,9年生树始产成熟种子。种子淡褐色至中褐色,长1.8-3毫米,斜锥体至多少长方体,背面光滑,种脐顶生。
生长环境
温度:大花序桉天然林区属亚热带至热带气候,年均温在20℃以上,最热月份平均最高温度29℃,最玲月份平均最低温度8-12℃。在其分布区内极少出现霜冻。但每个冬季可有1-5天的霜日;内陆立地的绝对最低温度不低于7℃。
海拔:大花序桉为低海拔树种。在主要分布区澳大利亚吉比地区(南纬26°),其海拔仅60来米,生长着大量的最好的大花序桉天然林。其它的则分布内陆地区,从麦凯(南纬21°)始直至最北的艾瑟顿(南纬17°),生长在海拔900米高的地区。总之,大花序桉的垂直分布从海平面至海拔950米。
降雨量:大花序桉适生于夏雨型气候区、年雨量500-2300毫米,多数地区为1000-1600毫米;旱季有3-4个月,但不很严重。中国沿海附近在旱季时每月最小雨量约为40毫米,内陆的旱季则更为突出。中国华南各地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多者在2000-2500毫米间;干旱季节各地有差异,但除海南省西南部地区外均不严重,是大花序桉的适生区。
土壤:大花序桉通常生长在由石英砂岩或花岗岩发育成的土壤上。在山谷低坡湿润的土壤上生长最好;它能耐干旱贫瘠的山脊和高地的沙质土,但生长较差。引入中国后,在红壤、砖红壤及沙壤土地区均生长良好,贫瘠立地亦能适应,但生长较差。引种的土壤pH值在5左右。
分布范围
大花序桉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南部,大花序桉分布特点是不连续,多成散生状态。主要分布在昆士兰州的中部和北部,即南纬23°-26°;在海岸附近多是小片断续分布,有时又分布在内陆地带,最北分布区远至库克镇。整个分布区在南纬15°-27°间。大花序桉被许多国家广泛地引种栽培,巴西、刚果、肯尼亚、马拉维、尼日利亚、罗得西亚、乌干达、赞比亚和斯里兰卡等都引种成功。中国1976年11月30日引种,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四川等省均有引种栽培。
生长习性
大花序桉喜高温多湿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潮湿的土壤生长发育良好。
一般种植后7-8年才能开花,花期间隔为3年,9年生树始产成熟种子。该物种会长出木质块茎,在幼苗基部附近开始发育。该物种拥有嵌入的营养芽,在树冠被破坏后再生(例如火灾)。该物种没有采取落叶习性并继续生长,直到天气太冷而无法继续生长。这使它们更容易受到突然来袭的寒流伤害。如果有温度波动,生长更加缓慢,例如在林地中,该物种就有机会停止生长,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使它们更耐寒。
繁殖方法
大花序桉采用种子散播培育数木苗繁殖。
圃地准备
选地整地:苗圃地应选在排水良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方。育苗前将苗圃划分为播种区与育苗区,播种区应选择在育苗区附近,播种区最好选用温室大棚育苗,受外界天气的影响小,可以人为控制。苗圃地清理完毕,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播种前24小时再用0.3-0.5%高锰酸钾配成水溶液对播种区进行消毒。
基质准备:播种苗床育苗基质:细河沙60%+红心土20%+泥炭土(火烧土)19%+过磷酸钙1%。容器苗育苗容器及育苗基质:若选用规格为7厘米×11厘米的营养袋育苗,虽然便于上山造林,但苗木较难管理。因此,建议选用规格为10厘米×10厘米的营养杯育苗,可增加苗木通风、透气性,苗木生长较快,健壮不易染病,出苗率高。育苗基质选用红心土90%+火烧土(泥炭土)10%。
做床:各种基质经筛子过滤,按细河沙60%、红心土20%、泥炭土(或火烧土)19%、过磷酸钙1%比例进行配制,充分搅拌,混合均匀,细致整平,做成长8米、宽1米、高0.1米的苗床,苗床四周开沟。
播种方法
9月下旬至10月选择无风无雨天气播种。1克大花序桉种子1000-2200粒,因此大粒大花序桉种子按25克/平方米进行播种,小粒大花序桉种子按20克/平方米进行播种。播前用0.1%甲基托布津浸种1小时,取出用清水冲洗,然后用清水浸种2-3小时,浸种后应摊开晾干以免发生药害。
播种时,先用喷雾器装清水,将苗床喷湿,再把种子和细沙混合均匀,将种子均匀撒在苗床(分3-4次撒播,确保撒播均匀),用木屑(大花序桉种子较小,应选用阔叶树木屑作为覆盖物;木屑用0.3-0.5%高锰酸钾浸泡24小时,晒干后经过筛子过滤去杂物。木屑既可当覆盖物,又可作为干湿指示物,当木屑变白则苗床缺水,应补充水分)进行覆盖,木屑覆盖不宜过厚(应以不见种子为度),太厚会影响种子发芽整齐度,然后用喷雾器将木屑喷湿,插上铁丝制成小棚盖上地膜,地膜四周盖上红壤土或沙子密封,往苗床沟灌水,待苗床内完全湿润方可排出苗床沟的水,播种后5-7天保持苗床充分湿润,确保种子发芽整齐。通过发芽试验得知,大花序桉种子发芽率为6-8%,发芽率极低。10月上旬播种,约7天后开始发芽,40天左右出苗率达到92.6%;大粒种长出的苗木粗壮,生长较快;小粒种长出的苗木细小,生长较慢。
苗期管理
水分:播种苗水分管理。播种后,每天观察苗床湿度情况,有生命的种子15天大约70%发芽。发现木屑表面干燥则要用喷雾器补充水分,种子发芽前应保持苗床湿度90%以上;发芽后应控制苗床的水分,苗床不宜太湿,应及时通风,防止病害发生。起苗前将苗床浇湿,防止起苗造成苗木根系损伤。移栽苗木前将营养杯内的基质充分湿润,移苗后应及时浇定根水;移苗初期要特别注意喷水,保持苗木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随着苗木的不断长大,喷水的次数可适当减少。
施肥:种子发芽15天后,开始追肥,用0.3%复合肥水溶液喷叶面,喷完追肥,立即用清水清洗苗木,避免造成“肥伤”,每10天喷肥1次。苗本移入营养杯约10天进行施肥,用0.3%复合肥水溶液喷叶面,喷完追肥立即用清水清洗苗木。每隔7天喷1次,遇到低温或雨天可延长。随着苗木的生长,当苗高达到12厘米左右,可加大施肥浓度,并可适当增加钾肥的用量,促进苗木木质化,待苗高达20厘米时,停止施肥。
遮荫:种子发芽后,晴天10:30盖上遮荫网,15:00掀去遮荫网;苗木长到2-3厘米时,开始将苗木移入营养杯。移入营养杯后,晴天应盖遮荫网,盖5天左右;待苗木生长稳定,晴天仅在10:30-15:00盖遮荫网;待苗木长到10厘米左右,可掀去遮荫网进行炼苗。
炼苗:大花序桉移入营养杯后,培育大约90天,苗木长到20-25厘米,进行断根移苗,加速苗木木质化程度;大花序桉侧根较发达,主根不明显,进行1次移苗、炼苗,移苗时进行苗木分级,大的排一侧,小的排一侧,不能出圃的小苗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进幼苗生长,提高苗木出圃率;可出圃的苗木,则应控水、控肥。
苗木出圃:苗木培育(播种到出圃)时间约5个月,苗高达20厘米以上、生长健壮、叶片浓绿、木质化程度好、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的合格苗可出圃造林。按此方法育苗,苗木移栽成活率达96.3%以上,苗木出圃率可达92%。
栽培技术
大花序桉在中国种植应严格按照《桉树丰产林经营技术规程》《桉树中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要求执行。其中,明确要求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预留一定的野生动物、鸟类迁徙走廊,保留林地边缘的乡土树种和利用河流水系作为保护性走廊和珍稀濒危动物、植物及其栖息地。造林面积大于1000公顷,应保留2-3%面积的次生林或灌丛、草地作为生物小区,“非桉”树种应大于造林面积的20%。山顶、山脊、集水区(含水源库区)和沟壑两旁应保留原生植被。在江河、溪流、湿地、冲积沟、农耕地、省级以上交通要道和乡村居民区周边,以及受保护的廊道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段,应保留10米以上的缓冲带(区)。同时,要求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禁止以“烧荒”清理林地,提倡“测土测叶”科学配方,平衡施肥。
栽植
大花序桉造林成功与否关键是整地,要求采用机耕全垦或带垦后挖穴,穴规格宜大(40厘米×40厘米×35厘米或50厘米×50厘米×45厘卷)。为促其速生则必须施基肥和迫肥。造林株行距1米×1米或2米×2米。造林多在春季雨后或雨季透雨后进行。种植的关键是必须将营养器除去后种植,植后必须压襄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
抚育
施肥除草:造林初期幼苗弱小易被袈草所抑制,因此必须及时除草橙土,种植后1-2个月内最好能追施1次氮肥(20克/株尿素),促其生长。太约种植毕年后幼树已超过杂草,竞争能力逐渐增强,2年左右可郁闭成耕,不仅杂草无法与之竞争,而且可抑糊杂草生长。
间作:造林同时可间种农作物如术薯,玉米、扛薯等可间种2年。3年后林分郁研难以间种。
混交:大花序桉生长快且高大,可与大叶相思,肯氏相思、毛荆等多种相思混交造林,混交“行间混交即一行桉树,一行相思效果好。最好两者同时种植,也可晚种相思0.5-1年。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大花序桉树形优美是一较好的庭园绿化的观赏树种,也是四旁绿化的好材料。
经济价值
大花序桉木材黄褐色,纹理通直,结构均匀,沉重,坚固,硬度高,耐久,成熟材气干密度约1克/立方厘米,是一种很好的锯材,广泛用于矿柱、建筑、家具、坑木等。大花序桉树种耐干旱瘠薄、抗病虫害能力强,生长迅速,尤其是后期生长优势非常明显,是具有培育价值的大径材树种。
大花序按的花粉和花蜜是养蜂的重要资源。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9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截止2019年,该物种的地理范围很窄,已知有2000多颗。潜在威胁与持续下降之间的关联需要进一步评估。
物种危害
经过科学论证,桉树“有毒”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桉树人工林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主要取决于经营者采取的种植方式和经营管理水平。各国长期实践证明,桉树无毒无害。尽管桉树速生快长,吸水吸肥力强,但不是所谓的“抽水机”、“抽肥机”、“绿色沙漠”。
虽然桉树具有生长快、产材多、经济效益好、固碳能力强等优点,但由于一些地方大面积发展桉树纯林,未能做到科学培育,导致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区域布局不合理。有的地方未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在纬度过高、海拔过高、坡度过陡的区域种植桉树,导致桉树生长不良或受灾严重。
造林地选择不正确。有的在江河源头、重要水库、自然保护区、城市功能区等生态重要区域连片种植短轮伐期桉树速丰林,对水土保持等产生不利影响。有的在交通干线两旁连片种植桉树纯林,林相单调,影响景观。
培育模式不科学。以短轮伐期经营模式为主,3-5年即采伐利用。只种植生长量较高的单一品种。有的采取炼山整地、全垦整地,过量施化肥、除草剂导致地力快速衰退。
但客观来看,这些问题不是桉树树种自身的问题,而是培育措施不科学引起的。通过合理布局、科学培育,完全可以将种植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0:0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