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腹园蛛
园蛛科园蛛属节肢动物
大腹园蛛(学名:Araneus ventricosus)是园蛛科、园蛛属节肢动物。体黑色或黑褐色,斑纹多变异;背甲扁平,前端宽,中央显赤褐色或黄褐色,两侧棕褐色,中窝横向,颈沟明显;螯肢黑褐色;胸板中央有一“T”字形黄斑区,周缘黑褐色;步足粗壮,黄褐色,具黑褐色轮纹;腹部背面前端有肩突,心脏斑黄褐色,两侧各有2个黑色筋点,呈梯形排列;腹背至体末端有一黑色叶斑,边缘有黑色波纹,叶斑两侧为黄褐色;腹部背面中央褐色,两侧各有一黑色条斑;纺器黑褐色。
动物学史
因其织的网为圆形而得名。
形态特征
雄蛛
雄蛛体长10-16毫米。体长16毫米者,头胸部长9毫米,宽7毫米;腹部长7.5毫米,宽5.5毫米。体色、斑纹与雌蛛相同。雄蛛第1步足胫节远端有一粗壮距,后跗节近端作弧状弯曲,顶突三角形粗短,插入器长筒形,尖端细,中突相对小。
雌蛛
雌蛛体长17-29毫米。体长24毫米者,头胸部长10毫米,宽10毫米;腹部长14毫米,宽15毫米。该种大小、体色深浅多变异,一般呈黑褐色。背甲扁平,颈沟、放射沟均明显,头区前端较宽、平直。所有附肢及胸甲均呈黑褐色,仅螯基上偶见黄褐色条纹,胸甲上有T形黄斑。步足粗壮,基节至膝节及跗节末端黑褐色,余为黄褐色并有黄褐环纹。腹部略近三角形,肩角隆起,幼体更甚。心脏斑黄褐色,有的个体有白色斑。叶斑大,边缘黑色。腹部两侧及腹面褐色。书肺板、纺器及其周围黑褐色。外雌器垂体长,近端有环蚊,中段较宽,匙状部大,框缘厚。
栖息环境
多栖息在居民点的屋檐下、厩舍及仓库周围,或庭院的篱笆上布网,也可在山林的树枝上,或两株树间结网,在农作物中,见于它们把网织在不同株的玉米雄花序间,或高粱穗之间。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俄罗斯、朝鲜;在中国分布于北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青海、新疆、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
生活习性
大腹园蛛张结大型车轮状垂直圆网。网丝粗韧,富黏性。3-10月为活动期。多在黄昏时结网,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在网旁的缝隙或树叶丛中隐蔽。傍晚及夜间活动,捕食蚊、蝇、蛾、蝶及大型甲虫等多种昆虫。使用其精心制作的螺旋形蛛网来捕捉猎物。当昆虫被困住时,大腹园蛛会迅速将其包裹在丝绸中,并用毒液固定住它,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当它们感到受到威胁时,他们可能会躺着不动或倒在地上假装死去。
生长繁殖
大腹园蛛的生命周期包括一个繁殖阶段,在这个阶段,雄性进行微妙的求偶,以免被雌性误认为猎物。雌雄异体,雌蛛常在7-8月发育成熟。交配后,雌性产卵后将卵包裹在丝囊中,产卵于墙或树皮裂缝等处后死亡,卵袋里的卵在次年4-5月孵出(含卵500-1000个/卵袋)。
主要价值
大腹园蛛的干燥全体(蜘蛛Aranea)、网或蜕壳可以入药。全体:祛风,消肿,解毒,消瘰;用治狐疝偏坠、中风口歪、小儿慢惊、口噤、疳疾、水肿、瘰疬、疗疮、毒虫螫伤、淋巴结结核、狐臭。蛛网:止血,解毒;用治金创出血、吐血、毒疮、肉疣、小儿脱肛等。蜕壳:用治虫牙、龋齿、牙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21:3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