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皮质在大脑表面形成众多皱褶,大的皱褶为脑沟,沟底的
皮质较薄。是划分脑回和大脑分叶的重要标志。
发生过程:
孕13周边缘带在某些部位增厚,渐成疣状陷入皮质板,在脑表面尚不见脑沟回。由于大脑实质体积增加的速度快于颅骨发育的速度,孕16周时,各脑区有较多沟回显现,以往文献报道大脑主要沟回的发生在孕20~35周。按出现先后顺序及分支情况可将脑沟分为2级:1级沟回是脑表面的主要沟回,最初1级沟回仅是其周围脑实质的稍微凹陷,形成的脑沟较圆顿;而后脑沟逐渐变深,其周围脑实质慢慢形成一定角度;同时任何脑沟两侧的脑实质间距逐渐减小。1级沟回的出现几乎与胎儿大脑的发育同步;2级沟回是1级沟回的分支,首先呈一条直线,慢慢呈“V”字形后与1级沟回连接。脑沟回的发育在1岁达成人相似的水平。大脑体积增加及脑表面沟回形态变化可导致其他结构的形态改变,如侧脑室形状的改变和蛛网膜下间隙的减少。
分类:
外侧沟:
也称为外侧裂或塞维斯氏(Svlvius)裂,是半球最深、最明显的沟裂。位于半球外侧面的中部,从颞极前方的大脑侧谷开始,向后外上方不远处,分为短的前水平支、升支和长的后支。大脑外侧沟的位置与蝶骨小翼后缘的方向一致,其分支点与颅骨表面的翼点一致。前水平支自此点水平前进,约前进10毫米转入额下回;升支自此点垂直向上伸入额下回,约10毫米;后支是外侧沟的延续,向后上方终于顶叶的缘上回。在大脑外侧沟的深部,埋藏有三角形的脑岛。将额叶、顶叶和颞叶覆盖着脑岛的部分总称为岛盖(operculum)。
顶枕沟:
又称顶枕裂(parietooccipitalfissure),位于半球的内侧面,楔叶的前方,是顶叶和枕叶在内侧面的分界。顶枕沟的上端在背内侧缘,始自枕极和中央沟上端间的中点,并绕过背内侧缘,长约10毫米。起始后沿内侧面向前下方,在距状沟前、中1/3交界处,与距状沟会合。如果二沟分离时,其间常有一过渡回。
扣带沟:
位于半球的内侧面,与胼胝体沟平行,在扣带回上方。扣带沟始于胼胝体嘴的下方,并与胼胝体嘴的方向一致,向前向上,绕过胼胝体膝,继续沿胼胝体上方向后进,然后转回上方,最后在中央沟上端的稍后方,到达背内侧缘,特称此段为缘支。在缘支前方,由扣带沟发出一短升支,称此短升支为旁中央沟(para-centralsulcus)。
距状沟:
也称距状裂(cal-carinefissure),位于半球内侧面的后部,自颞叶中部水平地伸向枕极的弓形深沟,此沟两岸的皮质是初级视觉中枢。距状沟常以二支始于枕极,首先向前上方再转向前下方,终止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借其与顶枕沟的连接点,把距状沟分为前后两段:即前距状沟和后距状沟。前距状沟在侧脑室后角的内侧壁,形成的隆起称为禽距。
中央沟:
中央沟(centralsulcus)自半球上内侧缘中点稍后沿外侧面斜向下前,至外侧裂上方。
Retzius见此沟上端有16%达上内侧缘,20%不达上内侧缘,以中部的沟底最深,其内可见连续回,下端几乎不到外侧裂,而由中央前、后回的融合带所封闭;该带呈弓桥状,向上弯曲,称中央下回(subcentralgyrus)。经观察中央沟上端起于半球内侧面、上内侧缘及外侧面者各占1/3;下端不到外侧裂者,占85%~86%;打开中央沟前后壁,见沟壁上有壁间回者,占83%~91%;沟底有连接回者,占10%~11%。研究者认为,中央沟几乎均左右对称,典型者上、下端封闭,即上端的旁中央小叶与中央前、后回结合在一起,下端存在中央下回。中央沟通常不间断,但在1%~8%病例中,中间可被深在的横向回中断。从正中矢状面观,中央沟位于冠状缝后方50(36~55)mm处。可将中央沟直观地看作峡深裂隙,但并非平直,有二处弯曲,上曲位于中上1/3交界处,凸向后方;下曲位于中下1/3交界处,凸向前方。它属于界限型脑沟,沟壁亦为皮质结构,参与躯体感觉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