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热 病证名。多因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外感热邪或肺移热于大肠,大肠传导失常,临床以肛门灼热,便下脓血或大便秘结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
痢疾、腹痛、泄泻、肠痈、 便秘、
痔疮、 温病及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菌痢、急性
阑尾炎等疾病。
大肠热 病证名。多因过食辛辣燥热之品,外感热邪或肺移热于大肠,大肠传导失常,临床以肛门灼热,便下脓血或大便秘结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
痢疾、腹痛、泄泻、肠痈、 便秘、痔疮、 温病及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菌痢、急性
阑尾炎等疾病。
一是大肠外受湿热暑邪,大肠外受湿热暑邪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致使传导功能发生障碍,以致水谷不分成为泄泻,如暑泄、湿热泄;若肠内素有积滞,再外感暑湿热毒,湿蒸热壅,气滞血瘀,即成暴痢。
二是饮食不节,恣食辛热厚味,热积肠胃,耗伤津液不能润泽,乃至热秘;如脾胃积热下注大肠,损伤肠络,又可成为肠热下血;若湿热积滞蕴结,大肠瘀滞痞塞,肠络不通,又可结聚成痈,成为大肠痈;或由于宿食、虫积,邪热阻塞肠道,而致气滞血瘀,上下膈拒则可成为肠结。
三是受他脏影响,肺热下移大肠而为热泄,热盛耗津而致便结不通;或由
热邪壅肺,肺失肃降导致腑实不通;反之,大肠实热又能使肺气不降或
胃气上逆,彼此均可互为因果。
②大肠虚热。多见于热病之后或产妇、老人以及
阴虚内热者;由于热邪伤阴,肠燥液亏,无以濡润,而致便结难下。
①大肠实热证。一般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湿热泄,多发于夏秋之际,特点是腹痛即泻,粪色如糜而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滑;暑泄,多发于盛夏,泄下粘稠或暴注下迫,身热汗多,烦渴引饮,小便短赤,舌红,舌苔薄黄,脉濡数;暴痢,初起有发热恶寒等表证,继之腹痛,下痢赤白,
里急后重,小便热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有力,若热毒化火的疫毒痢,尚可出现神昏谵语及厥脱等症状;热秘,则大便干结,面赤身热,唇疮口臭,小便短赤,腹满胀痛,舌苔黄燥,脉滑实;肠热便血,大便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质稠,腹痛,大便不畅,舌红,苔黄或腻,脉数;肠痈,则腹痛拒按,腹皮拘急,痛有定处,发热,恶心欲吐,大便或结或泻,舌苔黄,脉滑数。
②大肠虚热证。以肠燥、液亏引起的便秘为常见,大便难下,腹痛不著,或口干,低热,
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阴虚内热之象。
大肠实热证的治疗,以泄热去邪为主,临证可据病情分别选用大、小
承气汤,
大柴胡汤,
白头翁汤,
连朴饮等。大肠虚热证的治疗,宜养阴润燥,常用
增液汤、
五仁丸、
麻仁润肠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