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峪组
天津蓟县大红峪组
1934年高振西、熊永先、高平命名。命名剖面位于天津蓟县下营乡大红峪沟。
沿革
1934年高振西等命名“大红峪石英岩夹安山岩流”,1959年第一次全国地层会议决定改称大红峪组。
特征
以发育碎屑岩为特色。主要由石英岩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白云岩组成,中部为富钾粗面岩、火山碎屑岩。自下而上可分二段,一段为灰白色石英岩状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夹翠绿色富钾页岩,上部为富钾粗面岩—粗玄岩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二段为含燧石白云岩。底部以紫红色页岩夹砂岩为标志与下伏团山子组整合接触;顶界则以遭受侵蚀的锥叠层石白云岩顶面为界。石英岩状砂岩具交错层理和波痕,白云岩含叠层石和燧石条带。总408m。含叠层石Xiaohongyuella petalina,Kussiella f., Conophyton dahongyuense等;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cultum, Asperatopsophosphaera umishanensis 等。蓟县大红峪组火山岩中锆石U-Pb下交点年龄(1487+28-32)Ma;北京平谷该组下部富钾粗面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1495±41)Ma(陆松年等,1989)。其古地磁极性为负极性,古磁极位置-8.1 N,79 (张惠民等,1991)。该组区域分布仅局限于燕辽地区,其厚度和岩性均显示多变的特点,与下伏团山子组呈整合接触,局部可见假整合关系;在河北滦县以东和辽西的锦西、兴城、北镇等地则直接超覆在常州沟组和太古界之上。燕山地区:平谷—兴隆—平泉(349~220m)砂砾岩和燧石增多;蓟县—遵化—滦县(408~232m)粗碎屑岩增多;八达岭(81m)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互层为特征,未见火山岩;在平谷火山岩则极为发育,厚达375m;涿鹿—宣化(113m)以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辽西地区:大红峪组亦显示了厚度和岩性的多变,凌源厚达996m,而其北东方向的建平(516m)、朝阳(419m)、锦西(511m)、义县(474m)、北镇(300m)明显减薄。该组上部的白云岩夹层由西部的凌源(仅3~5m)向东部的锦西、兴城、北镇等地明显增厚,甚至全部为白云岩。锦西葫芦岛一带又全部为碎屑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23 15:25
目录
概述
沿革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