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病毒病是由
芜菁花叶病毒、
黄瓜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等引起的、发生在
大白菜的病害,可单独侵染危害,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侵染。从苗期至包心期均能发病,幼苗受害时,心叶叶脉透明,后逐渐沿着叶脉失绿,呈淡绿和浓绿相间的花叶;成株期受害时,发病早的植株停止生长,不能包心,但剥去外叶可见有些与叶片叶背的主侧脉上产生许多褐色坏死斑点或条斑,感病植株根系不发达,须根较少,剖视根部切面呈黄褐色。
大白菜病毒病病原有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简称Tu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简称C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简称TMV)等。
在中国,大白菜病毒病以芜菁花叶病毒(TuMV)为主导毒原, 其次是黄瓜花叶病毒(CMV),也有少量烟草花叶病毒(TMV)复合侵染。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黄瓜花叶病毒(CMV)的复合侵染呈加重的趋势。此外,西安地区还发现有白菜沿脉坏死病毒(CVNV)、东北地区有萝卜花叶病毒(RMV),可侵染大白菜,这都能说明中国大白菜病毒病的复杂性。
大白菜病毒病主要是由芜菁花叶病毒侵染所引起的,还有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前两种病毒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烟草花叶病毒只能靠汁液传染。但大白菜病毒病在田间的发生,主要靠流行有翅蚜虫的迁飞,取食传播。萝卜蚜、桃蚜、甘蓝蚜和瓜蚜为传毒介体,此外,病毒病还可随人的衣服、农具及在田间作业时传播。在中国北方,病毒主要在窖藏的十字花科留种株或田间宿根作物,保护地蔬菜及田间杂草上越冬,春季传播到十字花科春菜上,再经夏菜传到秋菜上,主要为害大白菜和萝卜。
病害发生与寄主生育期、品种、气候、栽培制度、播种期等因素密切相关。大白菜苗期易感病,一般6-7叶期前的幼苗易感病。植株在此前感染,特别是苗期遇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粉虱的繁殖和迁飞、传毒频繁,同时高温干旱不利于大白菜的秧苗生长发育,植株抗病力下降,温度高,病害的潜育期也短,有利于病害的早发、重发。
在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白菜病毒病的主要发病盛期,春季在4-6月,秋季在9-12月。年内下半年发生重于上半年;年度间早春温度偏高,雨量偏少的年份发病重;秋季干旱少雨、晚秋温度偏高、伴有阶段性阵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栽培上移栽菜比原地菜发病重,秋季播期过早、耕作管理粗放、缺有机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根据病害的轻重,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任何症状;0.1级:接种叶出现个别褪绿斑;0.5级:接种叶出现少数褪绿斑;1级:心叶明脉,轻花叶;3级:心叶及中部叶片花叶或心叶皱缩成畸形;5级:心叶及中、外部叶片花叶,少数病叶畸形、皱缩,植株轻度矮化;7级:重花叶,多数病叶畸形、皱缩,球叶上出现坏死斑及叶脉轻度坏死,植株矮化;9级:植株表现严重花叶和皱缩,多数叶片畸形,叶脉坏死至整株坏死,无商品价值。
材料或群体抗病性归类标准:高抗(HR):病情指数0.01-11.11;抗病(R):病情指数11.12-33.33;耐病(T):病情指数33.34-55.55;感病(S):病情指数55.56-77.77;高感(HS):病情指数77.78-100。
注:
病情指数=[∑(病级数×该病级发病株数)/(最高发病级数×总调查株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