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博物馆,位于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复兴路111号,占地面积16133.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656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170平方米,是地方综合性博物馆。
历史沿革
大理市博物馆馆址为明代分巡迤西道署。
清康熙二年(1663年),建为云南提督衙门。
清咸丰六年(1856年),滇西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农民起义,攻占了大理府城,在提督府内设元帅府,推举杜文秀为“总统兵马大元帅”。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起义失败后恢复为提督府。
辛亥革命后,先后归腾大、楚大及滇西师管司令部。
解放后,移交解放军十四军,建为幼儿园。
1986年,移交地方政府,建为大理市博物馆。
2009年5月18日,正式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场馆布局
综述
大理市博物馆占地面积16133.5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656平方米、展厅总面积1170平方米、库房面积320平方米,建筑坐西向东,东面临街为大门,进大门25米是紫禁门,紫禁门西行25米拾阶而上为元帅正堂,大堂后是议事厅,为四合院式建筑,四合院左侧为办公院及文物库房,办公院正前方是碑林和钟亭。整个建筑布局将陈列展览与园林古建融为一体,形成了大理市博物馆独特的风格。
展厅
《大理出土历史文物展》:陈列面积192平方米,采用大通柜式陈列方法展出藏品百余件,按时代顺序展出精美的出土文物,配合相关文字说明,史物结合,直观、真实地再现了大理从新石器时代到元明清时期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整个展览布局简洁、朴素,有力地突显出展品的精彩和丰富,是大理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简概括。
大理市博物馆现有《明代陶俑馆》《佛教艺术馆》《古代书画艺术馆》《云南提督历史沿革展》《杜文秀起义图片展》和《大理艺术家沙龙作品展》6个专题展馆,同时依托丰富的碑刻资源,建有占地面积2650平方米的碑林展区,收藏大理国至民国的675通碑刻,内容涉及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教、名人传略、风土人情等,成为独具特色的研究大理历史文化的实物资料库,是中国西南规模最大和国内收藏元碑数量最多的碑林。
《人文大理一中国书画展》(2006年)。
《“远离毒品、抗击艾滋”防艾禁毒知识展》(2007年)。
《茶花文化展》(2007年)。
《发现云南之美走进大理丽江摄影展》(2007年)。
《大理市博物馆、保山市博物馆明代高官张侍郎墓葬及古尸展》(2008年)。
《大理·昆明“人文大理、盛世丹青”书画联展》(2008年)。
《大理市‘庆七一、迎国庆’廉政文化美术书法摄影展》(2009年)。
《“大地无言”—大理州60年以上党龄的60名基层老党员代表事迹展》(2009年)。
《民进开明画院抗旱救灾美术作品义展》(2010年)。
《“迎新春”点苍五子书画展》(2011年)。
《翰墨流韵—大理市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云南明清名家书画作品联展》(2011年)。
《“古道观瞻”廖一穆中国画大理邀请展》(2011年)。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党史暨美术、书法、摄影展》(2011年)。
馆藏文物
大理市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为旧藏、征集、发掘、捐赠。截至2019年,大理市博物馆有藏品数量14953余件/套,珍贵文物394件/套。
东汉青铜双龙衔柱摇钱树:1982年,在下关大展屯汉墓出土,两蟠龙首尾相联,合并为椭圆形底盘,两龙昂首张口,口中垂直一铜柱,柱高31.5厘米,柱上绕一条细长形龙,柱顶部有一“十”字交叉,两边各铸有一个小方孔,用以插摇钱树枝,钱树主干扁圆形,树枝上铸有方孔圆钱。
明舞乐俑:1965年,大理苍山中和峰李氏墓出土及1960年大理三月街韩政夫妇合葬墓出土,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明彩釉陶十二生肖(共13件):苍山中和峰下余家田火葬墓地出土,高为7.5—13厘米,保存完好、形态逼真,施釉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明四大天王木雕像:1956年,在凤仪北汤村法藏寺发现,通高1.27米,服饰精美、形象生动,显现出白族人民高超的木雕手工艺。大理市博物馆碑林是云南省目前最大的碑林,收集了大理国至清的200余通碑刻,其中“山花碑”是用汉字记录白语的仅存硕果,距今已500多年。是白族著名诗人和学者杨酺所作,碑文主要赞颂大理的美景风光和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需用白语才能诵读。
大理市博物馆对馆藏文物主要采取防盗、防火、防潮、防虫、控制温度、湿度的保护措施,对外展出的藏品为防止其损伤和人为破坏,采取了玻璃密封的保护措施。2006年投资了26万元,对馆内的安全防范系统提升改造,安装了监控设备,进一步加强了馆内的安全防范措施。
文化活动
考古发掘
1993年,大理市博物馆先后抢救性清理了新石器时期墓葬2座,明代墓葬3座。
1993年3月至6月和1995年3月至6月,大理市博物馆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先后两次对凤仪大丰乐火葬墓群进行发掘。
1996年3月至5月,大理市博物馆参加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的下关苗圃山古窑址的发掘。
2003年10月至5月,2006年3月至5月,大理市博物馆先后两次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大理海东银梭岛贝丘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共出土陶器、石器、铜器、贝器、骨器和玉器等文物10000余件,最深的文化层堆积达7米,为研究洱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及汉晋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据C14年代测定,银梭岛贝丘遗址堆积距今已有5000年,延绵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是迄今云南省发掘年代最早的新石器遗址。
2004年4月至5月,大理市博物馆对大理凤仪狮岗村“大理窑”进行勘探调查,确立了“大理窑”在云南乃至中国陶瓷考古研究中的地位。
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配合大凤公路建设,大理市博物馆协助省考古所对大理羊苴哗城遗址和太和城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大量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对研究这段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05年9月至10月,大理市博物馆配合崇圣寺重建工程,对段功墓遗址进行发掘清理,撰写了详细的发掘报告。对龙首关古城墙遗址和鹿鹅山墓葬群遗址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学术研究
大理市博物馆文物工作者自建馆以来先后在国家级刊物《考古》《文物》以及《云南文物》《大理文化》等省、州级刊物发表了40余篇发掘、清理报告及学术论文。还注释出版了《山花碑》、撰写了《大理文物志》,参加了《南诏大理文物》《大理金石录》等书的编辑整理工作。
2002年6月,大理市博物馆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对凤仪大丰乐发掘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出版了20余万字的考古研究专著《大理大丰乐》。
2003年8月,大理市博物馆出版了《大理市博物馆藏品精粹》一书,是建馆以来第一本全面系统介绍馆藏品的专业书籍。
宣传活动
大理市博物馆平均每年组织大理市中、小学生免费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科普教育活动4次,每次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生人数均超过300人。对老年人、残疾人及现役军人实行免票参观,重大节假日对社会免费开放。
2009年5月18日,大理市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年参观人数突破70万人次。
合作交流
大理市博物馆先后和丽江博物馆、中甸博物馆、保山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昆明铁路博物馆、禄丰恐龙博物馆、玉溪市博物馆、西安兵马俑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馆、孟连民族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咸阳市博物馆、杭州市博物馆、扬州市博物馆、广州南越王博物馆和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等进行过馆际交流。
1991年,大理市博物馆馆内佛教文物四大天王像被云南省文化厅选送到瑞士、日本等国参加《云南佛教艺术展》。
2006年,大理市博物馆馆内的彩釉陶十二生肖及各类佛像共40余件被选送到广州参加云南省博物馆在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举办的《云南文物精品展》。
所获荣誉
大理市博物馆先后被评定为州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
1993年11月,大理市博物馆馆址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大理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2010年,大理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机构设置
单位性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
经费来源:由财政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内设三部三室,分别是征集部、保管部、宣教部、财务室、保卫室、资料室。
人员编制、组成:编制10人,实有9人,其中初职4人,中级2人,高职1人,技工2人。
服务观众项目:馆内设有休息椅和卫生间,免费提供宣传折页和展馆介绍,展厅配备专职讲解人员,免费为观众进行历史文物知识讲解。
观众接待:免费后年参观人数为70万余人。
现任领导:段进明。
历任领导:杨益清(1986.8—1992.4)
沈亚松(1992.4—1994.10)
李家骅(1994.10—1999.1)
段进明(1999.1— )。
参观信息
大理市博物馆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复兴路111号。
周二至周日免费开放;夏令时:8:30—17:30(17:00起停止入场);冬令时:9:00—17:00(16:30起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
免费。
在大理市下关火车站乘坐8路公交车到大理古城复兴路口站下车,沿复兴路往南1000米即到。
在大理市下关美登大桥北乘坐4路公交车至大理古城红龙井站下车,沿红龙井酒吧一条街至复兴路口往南5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