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街道地处安徽省滁州市
南谯区城东门,距滁城仅3.3公里,面积18.3平方公里,104国道穿境而过,东部与来安县水口镇毗邻,西和开发区城北办事处接壤,距离南京市仅4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2018年9月11日,《安徽省民政厅关于同意滁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函》(皖民地函〔2018〕485号):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将
滁州市南谯区大王街道林楼、石庙村,十八里店社区扬子路以北区域和大王村王东、王西、王中3个村民组划归滁州市
琅琊区扬子街道管辖;将滁州市琅琊区
扬子街道郑郢村和上庄村新塘、上庄、大塘、油坊4个村民组划归滁州市南谯区大王街道管辖。
滁州市南谯区辖街道,由
苏滁现代产业园管理。位于滁州市区东郊。常住人口9708人(2010年六普)。104国道横穿境内。集镇建成区面积7.7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32900亩,(水田:29000亩、旱地:3900亩、水面400亩、可养水面:2670亩)。林地面积19.4万亩。
大王办物产丰富,以
蔺草种植业为主,全办蔺草种植面积达2000亩,素有“蔺草之乡”的美誉;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办内现有工业企业35家,其中
规模以上企业10家,近年来,本办大力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工作,已形成席蔺草加工、玻璃刻花、针织服装和模具制造等一系列特色支柱产业。办事处坚持以“强办富民,发展大王”为目标,走“农业立办、工业强办、招商促办”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开拓创新,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经过全办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仍然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92元,全办播种双低油菜18000亩,订单小麦(扬麦158)4000亩,种植蔺草1500亩,四旁植树280亩,“五早”作物种植面积4500亩,生态环境较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农业产业特色明显,以蔺草种植业为主,全办蔺草种植面积达2000亩,素有“蔺草之乡”的美誉;工业发展基础较好,办内现有工业企业3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家,近年来,本办大力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工作,已形成席蔺草加工、玻璃刻花、针织服装和模具制造等一系列特色支柱产业。
新石器时期的卜家墩遗址就在大王街道原辖林楼村卜家组(现城北街道办事处林楼村卜家组),现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家墩遗址为一台形地,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高8.3米,文化层厚5.1米。墩东有一条已为耕地的大川,长约15公里;墩西为水塘和农田;墩北及东北为耕地;墩南为村庄。墩面自北向南微倾,与地面约成30度的夹角。墩身西北部有90度断面,可见五至七层木等的文化积压层。墩表面长满了多种杂树和野草。1985年5月7日,大王镇文化站第一次普查,嗣后五个月的时间里,省、地、市三级文化部门三次实地勘查,测量并绘图,前后采集标本1000余件。其中较为完整且有文物价值的约30余件。1985年12月,原
滁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卜家墩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专家对卜家墩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历时1个月,揭露探方3个,总面积约100平方米。通过发掘,初步判断此遗址有六至七土层,内涵有生活面、灰坑和4个墓葬,出土大量陶片。从陶质上看,有夹砂陶、泥质陶;从器形上看,有鼎、鬲、瓮、豆、罐、樽等,并发现有青铜器和部分石器。考古专家根据发掘的实物等推测,此遗址上层为商周时期下层为新石器晚期。1998年,
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卜家墩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王办事处交通十分便捷,104国道穿境而过,积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着力进行招商引资、全年共引进13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000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办小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实现了电力扩容,开通了
程控电话、安装了有线电视,实现了“水、电、邮、路”的三通一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会议的部署,大王办迅速做出反应,全办上下广泛动员,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编排工作。在项目编排工作过程中,全办工作人员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结合本办实际情况和农村、农民的现实需要,分别在安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文化站、农贸市场扩大建设、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建设、生态养殖、蔬菜基地建设等方面编排了20个投资申报项目。该办积极请市规划设计院、区建设局对集镇总体规划进行重新修编,按照接轨滁州城市发展规划的原则,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依托交通干道,规划集镇用地5平方公里,将居民区、工业区、商贸区合理布局,适当增加工业用地;同时加大投资力度,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发展平台。为解决招商引资用地问题,该办严格按照省政府10月份批复的土地置换计划,一手动员全办力量抓好置换户拆迁、253.1亩土地复垦和统建点建设工作,一手抓好招商引资企业用地规划工作。首批即将通过土地置换安置工业用地项目11个,增加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