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山村隶属于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位于
沙井街道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2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马安山村、茭塘村和福永街道塘尾村。因大王公山而得名。
历史沿革
宋元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东民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属沙井公社沙头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沙井区沙头乡;1986年10月,属沙井镇大王山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2004年,属沙井街道大王山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种植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番薯、小麦、龙眼、荔枝、芭蕉和黄皮。改革开放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335人,其中男性160人,女性175人;80岁以上17人,最年长者10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284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41人;海外留学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约2850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1000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村民主要为陈姓,南宋末从福建莆田迁移至广东韶关;明朝辗转从福永白岗村(该村已消失)迁移至当地。
地方方言
传统建筑
该村传统民居为
广府民居,入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后部是卧室,卧室有楼廊。三合土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80年代以后,传统民居被拆,新建楼房。
大王山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清朝,2016年重建,占地面积280平方米,三开间二进,砖木结构,内挂有匾额“宋本堂”,书于明朝。宗祠旁边曾经有康元帅庙,现已不存。
大王宫,据传始建于明朝,重建于2012年,内供奉大王山上的一块“神石”(据说是钟乳石)。相传大王之神是负责管理周边土地神的神,故化为一块神石默默守护周边土地。又有传言称,以前有一人占大王山为王,后捐官置地,屡行善事,周边村民对其尊敬有加,故称此山为大王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若遇旱情,当地居民多上此地求雨。
地方习俗
每年清明前的周六,村民会前往东莞太祖联公墓进行拜祭。“赛龙船”是村中原有的传统特色民俗,过去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村民均会前往沙头池塘观看龙舟比赛,改革开放后,因沙头池塘被填平,无法再举办此类活动。
本地美食
特色传统食品有炒米饼、煎堆和茶果。
公共设施
南环路、沙井路、兴业路经过该村。20世纪60年代通电,1984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1985年通自来水,1989年通电话,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15年设有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办公室、调解室、党员活动中心、图书馆(藏书约3500册)、老人中心、生育文化中心、城市管理办公室等服务机构,还有沙井人民医院社区健康中心、童之星幼儿园、东山第一幼儿园、中英文学校等医疗教育服务机构,以及户外篮球场、公园、户外健身广场等居民休闲活动场所。村内建有大王山公园和大王山村民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