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东吴大帝
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铸造,面文“大泉五百”,
旋读,面背均有内外阔。有
合背钱,且形制大小不一,面文书体有别于
新莽大泉,泉字中竖不断,一般直径为2.9厘米,大者重为12克,越后铸造分量越轻。另铸有“
大泉二千”,“
大泉五千”。
孙权称帝后,吴国于公元236年春铸造了“大泉五百”,重十二铢,与当时的五百个五铢钱等值,该钱币比
王莽的“
大泉五十”又大幅度减重。随后吴国又相继铸造了“
大泉当千”、“
大泉二千”和“
大泉五千”。钱币面额越铸越大,物价则越贵,人民深受其害,纷纷起来反对和抵制使用大钱。孙吴不得不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钱。实际上,这种“大泉五百”钱只流通了10年,就“香消玉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