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谁先觉
明代罗贯中五言绝句
《大梦谁先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角色诸葛亮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八回。此诗前二句从人生大处着笔,不仅表明诸葛亮对人生梦觉的“自知”,且对世间万事万物都洞悉于心、了如指掌,是对人生哲理的觉醒;后二句描述了他高卧隆中、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该诗成功刻画出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大智大贤者的形象,亦显示出作者的高超笔力。
作品原文
大梦谁先觉
大梦谁先觉①?平生我自知②。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③。
词语注释
①“大梦”句:这句诗是从唐·李白《与元丹丘方城谈玄作》:“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点化而来的。觉(jué),佛家语,意思是会得真理以开心智为觉悟。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悟名觉,如人睡寤。”先秦诸子著作中就已使用这个词汇。《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
②平生:平素,往常。
③日迟迟:天长夜短,太阳落得很晚。迟,慢。
白话译文
人生只不过是看起来真实一点的梦境,谁能够先看穿这个呢?我生平所为只有我自己知道啊!
春天我在茅草屋里睡足了觉,窗外的日光慢慢地移动。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隋唐志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他是十四世纪中国为数不多的伟大作家之一。
创作背景
刘、关、张三访隆中,在离草庐半里之外时就下马了,知诸葛亮正睡觉呢,于是拱立阶下。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睡醒,之后便口吟这首绝句。
诗文赏析
吟诗亮相,是自我形象的集中写照。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时期,诸葛亮为躲避战乱,隐居在当时相对安定的荆襄之地。他虽身处乡间草庐,但熟识天下之势。而那些怀抱利器,争先恐后,朝秦暮楚的政客文人,看似明白,实则昏昧。相形之下,诸葛亮不仅头脑清醒,见识卓绝,而且十分自信:“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大梦谁先觉”,看似字句平平,实则寄寓了很深的哲理,不能简单地归之为佛家、道家或儒家思想的阐释。佛家讲“觉”,《佛地论》卷一:“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大乘义章》卷二十:“觉悟之觉对其知障,无明昏寤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道家也讲超然世外,洞明世间的境界,如道家尊为“老祖”的陈挎那首《对御歌》所唱:“震雷掣电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酣睡……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儒家典籍中早有“觉悟”一词,《荀子·成相篇》:“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意为醒悟。因此说,儒道释三者在长期的文化交融和浸润过程中,形成一种文化心理深层结构,影响着封建文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选择,很难说清是哪一种学说的直接赋予。人物内心深处的文化积淀,常常在不同的境遇下就有不同的思想倾向的侧面表现,如“诸葛亮出山”这一回的场合下,诸葛亮亮相时,侧重于他的道家形貌:“头戴纶巾,身披鹤擎,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当他纵论天下三分之时,俨然是出将入相的儒官风度。待其出山之时,又嘱其弟“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又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心态。总之,是一种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表现,很难用抽象的哲理语言概述,用李白诗句概括诸葛亮当时的心态最为恰当:“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
“平生我自知”,暗合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如果说“大梦谁先觉”是虚指,那么“平生我自知”则是实指,它紧紧扣应在诸葛亮隆中对策的一篇系统而又精到的论述中。“自知”是十年隐居之静而修养成的正果。这里既包含着良臣择主而事的政治选择,又涵盖着出将入相的战略思想。既有远大的抱负,又有鞠躬尽瘁的责任。既顺乎天时、识天下三分,又承负着复兴汉室为己任的毕生奋斗。然而,这一切又都笼罩在轻松、自然、闲适的氛围里,忘情于草庐高眠,春日迟迟,悠然自得,遂心所适之中,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情趣和风范,“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
这首小诗是诸葛亮第一次亮相,既是人物的心声,又是人物的剪影,整个色调是淡雅的,为浓墨重彩地描写诸葛亮隆中决策,做了一次素描式的铺垫。这一段既刻画出刘备求贤若渴的虔敬,又把诸葛亮“卧龙”的身份渲染得活灵活现。从《孟子》提出“帝王师”的思想后,“为帝王师”就成为历代才智之士的最高人生理想。罗贯中所刻画的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帝王师”形象。“帝王师”与君主的关系,不是君臣,更不是主奴,而是人格平等的亦师亦友。小说中的诸葛亮不仅仅是个策士,更是一个智者。
作品评价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周啸天《历代绝句鉴赏大辞典》:“这是《三国演义》中为诸葛亮量身定做的一首诗。”
出处原文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扩展阅读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在有关三国故事的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的基础上,依据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所作的注,所进行的加工再创作。《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参考资料
经典名著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淮南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公众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6 11:0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词语注释
白话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