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柏地战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
大柏地战斗,又称“瑞金大柏地战斗”“大柏地之战”“大柏地伏击战”,发生于1929年2月10日江西省瑞金市北部的大柏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此战,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利用有利地形,成功伏击尾追之敌,歼敌国民党军刘士毅两个团大部,俘敌800余人,取得下山以来首次胜利,一改被动局面。陈毅称之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毛泽东的著名诗篇《菩萨蛮·大柏地》就是为了纪念大柏地战斗而作。
战斗背景
1928年8月,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湘赣边界根据地迅速恢复,这对敌人是很大的威胁。于是在1928年12月至1929年初,湘赣军阀互相勾结,调集了十余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展开了第三次“围剿”。
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宁冈县百路村召开了前委、特委、红四军、红五军军委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共六十余人的联席会议。会上毛泽东同志分析了井冈山斗争的形势,提出了正确的主张,根据讨论的意见,会议作出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同志亲自率领红四军主力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军部独立营、特务营共计三千六百余人,从井冈山茨萍出发向赣南闽西进军。国民党“会剿”总指挥部得到消息后,即从“会剿”井冈山根据地的5路“会剿”军抽调两路组成左、中、右路军展开“追剿”。其中,就有刘士毅、金汉鼎二个师尾追,以及地方反动武装的堵截。由于红四军初下赣南,人地生疏,加上众多敌军的尾追堵截,先后在江西大余、平顶坳、崇山圩、顶山、瑞金等地连遭失利。为了摆脱敌人的尾追堵截,红四军先后在遂川、大汾、大余县城和寻邬的圳下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沿途还向广大工农群众讲解中共“六大”政纲,宣传红军宗旨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开展打土豪、抗租抗债的斗争,点燃了革命的烈火。2月初,部队到达寻邬,二月七日由会昌进入瑞金县境。
红四军经过艰苦转战,于1929年2月10日进入瑞金大柏地。大柏地位于县城北部三十公里。从隘前麻子凹至大柏地是条长达五公里的峡谷地域,又是通往宁都县的主要通道,两边峰峦重迭,森林茂密,地势险要,便于伏击围歼敌人。
战前部署
红四军主力到达大柏地,毛泽东同志当即召开会议,分析了敌我双方态势和各种有利条件并进行了周密部署。会议决定利用大柏地这一有利地形,对敌开展伏击战。接着毛泽东同志召开全军指战员战前动员大会,讲明了此次战斗的伟大意义。经过动员,指战员求战心切,斗志昂扬,决心打胜这一仗。随即,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战斗部署,兵分三路,隐蔽待敌。二十八团和特务营埋伏在麻子凹、杏坑右边山上的丛林之中;三十一团埋伏在麻子凹、杏坑左边山上的丛林中,并迂迥敌后,切断敌人的退路和增援,同时分一部分人假装挑行装的模样,在大路上休息,发现敌人来了就往我伏击区跑,把敌人诱进伏击区内;另以一个营的兵力,从正面袭击敌人。这样形成了一个口袋阵。
战斗经过
当日,红军第28团(欠第2营)、第31团和军特务营、独立营分别埋伏于麻子坳至前村(今杏坑)两侧的树丛中;第28团第2营在隘前警戒并诱敌进入伏击区。10日15时,第15旅进到隘前时,遭红军警戒分队的阻击,战至黄昏,双方对峙。11日晨,红军警戒分队边战边撤。当将第15旅诱至麻子坳、前村时,红军伏击部队突然发起攻击,第28团第1营从右翼迂回到茶亭东,攻占了第15旅指挥部,截断该旅的退路,第2营向敌正面发起进攻;第31团向敌左翼进攻,并占领南侧高地;军特务营、独立营迅速迂回到前村南侧,对敌军形成包围,并乘势发起总攻,激战到中午,将第15旅两个团大部歼灭,俘其800余人,缴获枪数百支(挺)。
战斗结果
红军打垮了刘士毅部二个团,俘获了敌团长肖致平、钟亘等八百余人,缴枪八百多支,取得了大柏地战斗的重大胜利。
战斗影响
大柏地战斗的胜利,是我军从井冈山下山后首次大捷,它的意义及影响甚大。
(1)大柏地战斗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尾追红军之敌李文彬旅,得知刘土毅部已战败,还未来得及参加战斗,紧随刘土毅残部逃回赣州。围攻江西红军二、四团的敌军也慌忙撤走。从此,红军便摆脱了敌人的尾追,胜利地向宁都、永丰、吉安进军。于2月22日在吉安的东固与江西红军二、四团胜利会师。
(2)战斗的胜利,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军队的认识。群众高兴地赞叹说:“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有办法、有战斗力,把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鼓舞了瑞金人民革命的积极性,在大柏地战斗后,工农红军的教育鼓舞下,瑞金人民在当地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下,从1929年冬到1930年春,在瑞金的安治、兰田、仰山、武阳、九堡、黄柏等地先后组织了农民武装暴动队。1930年4月30日取得了暴动胜利,第一次解放了瑞金县城,六月成立了瑞金县革命委员会。
(3)战斗的胜利,增强了红军指战员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力量,为开辟闽西新的革命根据地打开了局面。三月中旬,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进军闽西,在长汀县长岭寨歼敌郭凤鸣部两千余人,缴枪千余支,胜利地解放了长汀县城。三月底,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指挥下,红军在长汀一带发动群众,帮助成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建立了赣南、闽西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四月初从长汀回师瑞金,并在瑞金召开了红四军前委会议。此后,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在瑞金、宁都、兴国、广昌等地分兵发动群众。在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导下,于都、兴国、宁都三个县的革命委员会和赤卫队相继建立。至此,打开了赣南闽西的革命局面,为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宋裕和在《回忆大柏地战斗及前后的经过情况》一文中说,“大柏地战斗的伟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尾追,为向赣南闽西进军打开了新的局面。”
大柏地战斗结束后,红四军乘胜向宁都进发,宁都守敌赖世琮望风而逃。红四军进占宁都后,进行了宣传和筹款,并继续进军东固。毛泽东根据东固根据地的经验和在赣闽边际游击过程中了解到的新情况,决定在赣南闽西开辟新的根据地。
战斗评价
大柏地战斗,红四军扭转了战局,大振军威。9月,陈毅向中央《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称:“是役我军以屡败之余作最后—掷击破了强敌,官兵在弹尽援绝之时,用树枝石块空枪与敌在血泊中挣扎始获最后胜利,为红军成立以来最有荣誉之战争。”这一胜仗,既是红四军带给赣南人民的新年贺礼,也为红四军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序幕。如果没有大柏地战斗的胜利,就不可能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不可能在这块全国最大的根据地定都,它极大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诗篇纪念
1933年夏,毛泽东重过大柏地时,看到雨后的大柏地,山峦叠翠,云蒸霞蔚,气象万千,触景生情,不禁回想起大柏地战斗的情景,写就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诗歌豪情满怀,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词中的“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指的是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红军成立以最有荣誉之战争”——大柏地战斗。大柏地因毛泽东指挥的大柏地战斗而载入中国革命史册,也因毛泽东的不朽诗篇而声名远播。
《菩萨蛮·大柏地》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之作,然而,毛泽东却说它是在“郁闷”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要解释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就不能不从党史出发,还原当时情境并探求作者心绪。毛泽东此时重过大柏地,刚刚经历第二次宁都会议上申诉不成反受申斥,因而心情不免郁闷。但他置身昔日战场,回想当时鏖战大胜,从而拉开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序幕,不禁触景生情、诗兴奔涌,创作了《菩萨蛮·大柏地》这一不朽名篇。
战斗旧址
在江西瑞金县城北30公里大柏地、杏坑村一带。是瑞金通往宁都必经之地,四面环山,地形险要。当时杏坑村一带战斗最激烈,房屋的墙壁上留下很多弹痕。1968年,杏坑改名前村。现开放的“弹洞壁”,是前村刘尔津的一栋有一百余年历史的普通民房,当年战斗中留下的弹洞今仍清晰可见。
背后的故事
富商“送礼”
大柏地有个富商,名叫封维林。1929年腊月,封维林去县城进货,在回大柏地的途中,看到了红军的队伍。在他的印象中,但凡有军队来到,抢掠钱财、拉夫抓壮丁肯定少不了。为了避免让自己及家人遭受伤害与损失,他在一个傍晚,趁着夜色,他怀揣一个鼓鼓的包裹,悄悄地来到王家祠。在祠堂门口,几个红军战士拦住了他,把他带到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党代表的毛泽东面前。封维林说明了来意:他是圩上的商人,是来“孝敬”红军的,请红军不要骚扰自己和家人。说完他在桌上摊开包裹,100多块光洋银光闪闪。看到封维林的举动,毛泽东哭笑不得,他拍拍封维林的肩膀,用浓重的湖南口音说:“老表啊,我看你是被国民党军队吓破胆了吧。我们是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我们可不是敲诈勒索老百姓的国民党兵和土匪哟!”说完忙叫封维林把钱收回去,然后耐心地跟他讲了红军的革命宗旨和革命纪律。毛泽东的一番话,说得封维林心服口服。
一天早晨,封维林刚打开杂货铺的店门,几个红军战士就走了进来,要买一些鞭炮和洋油桶,说有急用。封维林赶紧找出几十串鞭炮和一个大大的方形洋油桶。他一边搬东西,一边对红军战士说:“你们为我们老百姓打仗,我们要支持啊!”说什么也不肯收钱,但那几个红军战士还是坚持拿了钱给他。据说这些鞭炮在大柏地伏击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战士们把点着的鞭炮扔进桶里,发出的声音很像机关枪的响声,吓得敌人胆战心惊。
“胜利台”
在大柏地战斗前,有的连队断了粮食。毛泽东和朱德等人商量后,下了个特别命令:打借条向老表借粮,日后偿还。1929年5月,正是春夏之交,大柏地的老表短衣赤脚,正在忙着耘田点禾(给禾苗追肥)。离开大柏地已3个月的红四军,突然回到了大柏地。这天上午,他们不急着找宿营的地方,而是在大柏地圩上摆起了台子,名曰“胜利台”。他们还派出了一支小队伍,每人手执一面三角小红旗,分头向群众做宣传:“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穷人谋利益的。上次打仗借了、吃了你们的东西,这次是来偿还和补偿你们的。”老表听了半信半疑,他们只听过“当兵吃粮”,可从没听说过还有“当兵还粮”的。
很快,一个个老表拿着红军打的借条,喜出望外地领回了粮款。有的老表起初不当回事,没有保留借条,红军就请他们自报借出多少,也照数将钱还给他们。
无名烈士墓群
在大柏地前村(杏坑)的留民坑有一排没有石碑、没有名字的坟墓。每年清明节,总有不少人前来祭奠。这就是大柏地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战士墓。大柏地战斗结束后,因为时间很紧迫,红军匆匆打扫完战场,就雇请了当地百姓一起埋葬战士遗体。
看到有些红军烈士衣衫破烂,有些红军烈士甚至没有穿鞋,老表们心里很难过,就跑回家里找来一些衣物、草鞋,为他们穿上。大家把红军和国民党兵的尸体排成了几排,一起掩埋。因为当时条件简陋,这些战士连一个墓碑也未立,为了便于日后辨认,他们在埋葬红军烈士的墓前放了些青砖,刻上一个五角星,以此纪念。
史料
最早公开报道大柏地战斗实况的,当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简称少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青年实话》。1934年1月21日出版的该报第3卷第7号,刊登了署名“古”的《大柏地战役——大败刘士毅》(以下简称古文)一文,颇为详尽地回顾了这次战斗的背景、过程、影响,还谈了作者的认识,有重要的存史价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09
目录
概述
战斗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