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村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下辖村
大新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位于南头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仓前村、常兴村、巷头村。始建于明朝。清康熙年间,因紧靠新安县城,大新片区很快形成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并目产生了一条新的商业街一-大新街。民国初期,大新街店铺林立,繁华热闹,成为当地富人聚居之所。1951年,宝安县撤大乡设小乡,沿用“大新”二字,在大兴地域设置大新乡;1956年撤掉大新乡成立大新村,管辖界边村、冲下村、关口村、一甲村的蝇民和一部分居民、农民。原有一条叫金鸡冲的小河,自东向西从村北流向大海,现在已成为暗河。现村于20世纪80年代在原地重建。
历史沿革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莲城、十约、南屏联乡;1958年,属超英公社;1970年,属南头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南头区南头公社;1982年,属罗湖区南头公社;1983年,屋南头区大新街道;1990年,属南山区大新街道;1991年,属南头街道;2001年,属南头街道大新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养生蝇及其他基围养殖为主,兼营海上运输和码头经营等,农业为副业。村民因以养蝇为主,故称蝇民,养的蝇称南山蝇。1980年,村里建起第一栋厂房,日企吉泽厂进驻。1992年农村城市化改革,大新实业股份公司成立,蝇民成为股东,享受分红。现村集体经济以厂房出租、物业管理和对外投资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等。
人口情况
2015年末,户籍人口2005人,其中男性1007人,女性998人;80岁以上66人,最年长者96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200人;海外留学6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3642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7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0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英国。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世居村民主要有陈、许、郑姓。第一大姓为陈姓,先祖陈朝举(1134一1213),南宋淳熙年间进士,征授政议大夫。因金乱,辗转南迁,初至南雄珠玑巷,后立家归德场涌口里(今沙井边云林新村一带)。其后人于清朝从归德盐场涌口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许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松岗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郑姓,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从南雄州保昌县迁移至东莞县东鉴(今南头);明朝从东莞县东鉴(今南头)迁移至此地。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无存。
现存郑氏宗祠,始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时期,重建于2003年。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三开间三进布局,进深32米,面宽11.2米,占地面积358.4平方米;砖木石结构,由前堂、中堂及后堂组成。前堂有檐廊,檐下有壁画,半架梁,硬山顶,船形脊;中堂木构梁架,硬山顶,船形脊;后堂为木构梁架,硬山顶,龙舟脊,卷棚顶廊房。大门上方匾额书“郑氏宗祠”,两侧有楹联“荣阳称世泽柏举高宗宦游新安宗承一本;通德耀家声南莆支裔立业开基派衍五房”,书于清代。该宗祠为南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仍作为宗祠使用。
大新村委旁有天后庙,始建年代不详,于2003年重修,供奉妈祖
地方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村民前往祭拜。每年农历九月三十,陈姓村民派代表去香港流浮山白泥坑祖墓处祭祖(先祖陈朝举葬沙井,夫人葬香港白泥坑)。祭祖结束后吃大盆菜。
本地美食
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煎堆炒米饼茶果年糕等。特色农产品有生蚝荔枝
公共设施
前海路、桃园路、学府路、南新路及深圳地铁1号线经过该村,设有地铁大新站,火车西站在该村西部。20世纪70年代通电,80年代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自来水、通电话,90年代后期通互联网。该村有3所小学,2所幼儿园。2015年,大新小学有6个年级,30个班,在校学生1457人,教职工92人;华府小学,6个年级,34个班,在校学生1709人,教职工102人;前海小学,6个年级,36个班,在校学生1608人,教职工108人;培乐幼儿园,在园幼儿105人,教职工26人;南山机关幼儿园,在园幼儿750人,教职工115人。村中有篮球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5 16: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经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