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京都市计划
由日本城市规划专家设计的计划
《大新京都市计划》由日本城市规划专家设计的计划,参考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英国学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理论,风格接近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概况
铁路在市区内采取地下通行,交通中心为新京驿和南新京驿,规划为大型的国际中心车站。
规划建设120公里的环城地铁和有轨电车道路,以及环城高速公路。
道路系统采用直角交叉与方格状结合,设置环岛广场,加宽道路设计,绿化带结合公园形成绿化系统。干道网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都设置了广场,如直径300米的大同广场、直径244米的安民广场。道路按不同功能分为主干道(宽26米至60米)、次干道(宽10米至18米)和辅道(宽4米至5米)。干道由绿化带分割为汽车道、公共汽车道、马车及自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路旁建筑不得超过23米,办公楼和大型商业建筑要从道路界限后退10米至15米。
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信线路采用地下管线电缆。在规划、建筑管理上制定实行了一整套法规。
给排水规划采用分流系统。伪满国都建设局对城区水源进行调查后,设计了拦截台河为城区供水的方案,日供水能力为4万立方米。排水系统方面强制推行厕所水洗化,此外利用伊通河的若干支流改造为人工湖,实行雨污分流制排水。同时利用人工湖修建临水公园带。
在这份计划中,对用地规模、地上地下建设程序、建筑高度、立面造型及退出红线宽度等都做了规定。公共建筑用地(包括“帝宫”、机关、道路、公园、运动场)为47平方公里,居住、商业、工业用地为53平方公里。
“帝宫”建设地在紧邻建成区的杏花村,“新宫殿”规划面积为51.2公顷,包括大广场、正门、本殿、正殿、宫内府、尚书府及花园。城郊铁路西侧大房身地区另有200公顷的“帝宫保留地”。
由于“新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行政中心及军事指挥中心,因此,工业只有食品加工、印刷、卷烟、造纸、胶合板等服务性企业。而军事用地占地5%,实际占地突破了9%。在市区周围修建了大量关东军营房、细菌部队、航空队司令部、军事机场、靶场等一系列军事建筑设施。
背景介绍
准备工作
在伪满洲国成立前一个月,即1932年2月,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派遣关东军特务部嘱托是安利正、赤濑川安彦秘密调查长春(伪满成立后改名新京)市区的主要建筑,勘查伪政府设施建设预备用地,同时指使伪吉林省长官公署发布《土地买卖禁止令》,冻结市区方圆20公里范围内的土地买卖,防止土地投机的发生。
日本方面为什么急于建设长春呢?“鉴于长春作为‘一国之都’的地位,出于政治军事统治的需要和可以预见的人口增长,急需建设各种军政中心所必需的基础设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庆祥指出,“实施‘首都’建设,对内既可 ‘昭明民心’,发挥其政治统治中心的作用;对外通过建设‘王道国家’的‘乐土’,树立国际影响,‘震扬国威’,化解国际上对日本树立傀儡国家的批判,达到争取国际承认的目的。”
规划
伪满洲国成立后,怀有不良动机的关东军抓紧时间对其伪新京进行规划,并于1932年3月14日成立伪国都建设局,负责此项工作。另外,“满铁经济调查会”也在从事这一工作。
伪满国都建设规划区域是以长春站以南的高台子附近为中心,南至高家店,东至石碑岭,西至小隋家窝棚,西北至苏家营子,东北至金钱堡,形成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公里的长方多角形区域。学者李之吉对伪满新京规划予以清晰的描述和深度的解读,“伪满政府把初期建设规划设计为100平方公里,其中包含原有的‘满铁附属地’及长春商埠地等旧市区21平方公里土地,实际规划建设区域面积为79平方公里。”
在第一期规划的建设区域中,伪满政府机关及其公共用地约占47平方公里,包括政府机关的建筑用地、公园、运动场、公共设施用地和军事用地。民用地占53平方公里,包括住宅、商业、工业、蔬菜、畜牧和备用地等区域。
第一期建设规划实施区域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全部为新建城区,即“满铁附属地”以南约3.5公里的高台子至“满铁”新车站附近地区,以及东关站附近南北两个地区。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期建设规划实施区域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军事用地就占了一半。
方案比较
1932年8月,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伪满洲国国务院三方举行联席会议,对“满铁经济调查会”和伪国都建设局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
在设计城建规划的过程中,“满铁经济调查会”和伪国都建设局先后提出了五套设计方案。方案均从长春人口发展的可能性出发,按未来20年内50万人口、100万平方公里的城市规模,以5年为建设周期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实行“地域制度”,即将规划建设区域划分为居住区域(一级至四级)、商业区域、工业区域、特种区域(蔬菜畜牧)及杂种(备用)地域。与此同时,还对居住区域的人口密度作了规定,每平方公里一级区为4000人(1000㎡/户),二级区为5000人(880㎡/户),三级区为10000人(370㎡/户),四级区为12000人(300㎡/户)。在区域内的建设项目实行批准制度。另外,考虑到将来城市扩张的可能方向,将新市区置于旧城南面,还对新市区与旧城的位置关系,市中心位置,住宅、商业及工业区域的位置进行了论证。对于市中心及新火车站的位置、道路幅员及建筑物的分布和高度予以限制,规定工业区设在下风头的东北部等。在以上方面,两部门的设计方案意见基本一致。
与取得的共识相比,伪国都建设局与“满铁经济调查会”存在更多的不同见解。双方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城市规划的核心部分,即伪执政府机关的选址和城市建设费用等问题上。“满铁经济调查会”极力主张将伪执政府建在南岭,伪执政府的正门随地势而建,坐东南而向西北俯瞰市中心,但这同伪国都建设局必须要正面朝南的规划方案完全对立。
关东军参谋长小矶国昭和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在拍板定案时,主要采纳了伪国都建设局的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大新京都市计划》。
二次规划
从上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伪新京的人口急速增长,到1941年,人口便突破了50万的当初预想规模。针对此状况,“满铁”当局于1939年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了修改,要重点加强住宅地建设、道路建设、上下水道及其他城市设施的建设。
城市建设规划调整的要点是,鉴于城市人口的显著增加,城市人口规模由原来的50万人改为100万人。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由100平方公里扩展至160平方公里。市中心移往西南,规划南新京驿为客运主站,充当新京的门户。
由于战争的影响,《大新京都市计划》并未完全实现,至1945年时,已建成的市区面积为47.9平方公里,绿化面积10.7平方公里,道路370公里,公交线路26条,人口90万。
性质
纵观伪满国都的城市规划立案及审议过程,始终是在关东军司令部主导下,并由日本城建规划技师负责进行的。参加人员中,“满铁经济调查会”的人员全为日本人自不必说,伪国都建设局的参与人员也都是日本人。因此,伪满国都的建设不仅从思想方针上,而且在技术上全由日本殖民者一手操办,完全体现了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的总体理念和政策要求。
参考资料
“新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长春晚报数字版.2012\u5e745\u670828\u65e5
带有殖民烙印的伪满新京规划.长春晚报数字版.2011\u5e7410\u670824\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31 16:18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