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寨
达州重点小城镇
大成寨,原名叫大山林,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是达州重点小城镇、宣汉县十强乡镇,东南接明月乡、红岭镇,东北接双河镇,北接隘口乡,西南接通川区蒲家镇、安云乡,幅员94.72平方公里。辖13个村(石笋、下河、回龙、瓦窑、石柱、锁辖、田岭、马滩、柏林、大地、千岭、长新、金宝)、2个社区(文城、三桥),131个村(居)民小组。
历史沿革
明朝建双庙场,因境内文武二庙得名。嘉庆元年(1796)农民起义东乡县城被焚,次年县衙迁至大成寨;嘉庆十八年县城修复、县衙迁还,次年南坝主簿署移大成寨。民国四年建三溪口场,以境内罗家河、马家沟、刺林河3条小溪汇流得名。1933年10月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双庙属双庙区、三溪属双河区。民国二十四年定双庙为镇;民国三十七年为与达县双庙乡区别,因境内大成寨改名大成乡。1950年建大成乡人民政府;1952年分双河、大成新置三溪乡,分大成、双河新置瓦窑乡;1955年瓦窑并入大成乡;1958年建人民公社;1966年“造反派”改大成为光华,1973年后恢复原称;1982年三溪改名三桥;1983年改公社为乡政府;2000年大成撤乡建镇;2004年三桥乡并入大成镇。镇政府驻地惠民街。
因寨上是深山老林,古木参天,四五人合抱的檬子树和柏树比比皆是,当时寨上只有几户人家居住。清嘉庆年间,当时的县官看上这个地方,就在大成寨上设置分县下蒲县,先后有五位县令在这里主事。五位县令分别是:朱昆、吴棒棰(闪断案时用棒棰打人而得名)、赵文立、王延普、黄云鹗。据说可能是朱昆主事时,将大山林改名为大成寨。“大成”一词是由“大成至圣先师”而来的,很可能取圣人遗训之意,表明自己是很有文化,很有教养的人,意指这里是他们这些“圣人”所在地。更何况 “大成”二字对于一个流亡衙门是多么吉祥,多么重要。
光绪皇帝时,大成寨上的住户增到几百户,形成了一条合面街,这些住户大多是衙门的差役和做生意的人。那时,大成寨天天赶场,非常热闹。街道上面有城隍庙,下面是海船寺,因整个大成寨酷似一艘乘风破浪的海船而得名。寨的顶端是祖师店,上下香火不断,是善男信女非常向往的地方,据予,海船寺当时有60多个和尚,主事的和尚叫花果,他还管辖全县48个场、48座庙的和尚。后来的宝安、宝太两位和尚死后,就葬在寨上,分别修了石塔,名叫宝安塔和宝太塔,后来被人为毁掉。
环境资源
自然环境与资源
国道210线、襄渝铁路穿境而过,设有石柱槽货运站。森林2801公顷,森林覆盖率56%。耕地32443亩,其中田20886亩、地11557亩。
人口
2015年有11034户36838人,其中农业人口34746人。从业人员18720人,其中第一产业8829人、第二产业3566人、第三产业6325人。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村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067户6194人。
经济发展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5797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19854万元、第二产业14388万元、第三产业237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21元。
2015年粮食产量20241吨,油料产量3124.8吨。新建石柱村水果、瓦窑生猪养殖、瓦窑提子、瓦窑蜀宣花牛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在石柱、锁辖、瓦窑、长新新增经果林900亩,210国道沿线形成5000多亩经果林带;田岭、千岭、长新、金宝等村栽植油牡丹5000亩。全年出栏肉牛5000头、生猪50000头、山羊6000只,年发展两季青贮玉米6000多亩,实现畜牧产值8000多万元。新增石材、木材加工企业4家,新发展手袋厂、制衣厂、涂料厂等企业5家,商贸服务企业136户,个体工商户760户,商贸服务经济实现3.5亿元。
社会状况
镇村建设
编制《大成镇总体建设规划(2016-2030)》,场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0.81%。共有街道8条,全长3800多米,宽10-20米。高标准打造下河村新村聚居点,新建石柱村垃圾场。新硬化村社道路14条27公里,新修建人饮工程4个,整治山平塘83口,修复灌溉水渠19处3600多米,新建引水渠系和灌溉水渠5500米,新增蓄水能力11万立方米,恢复改善面积2000亩。
文化体育
乡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设备完善,新建电子阅览室1个,配置电脑15台,村级农家书屋15个,图书6000余册,远程科技教育网站15个。
教育
有大成中学、大成中心校、三桥中学3所公办学校,集体办学幼儿园1所,私人办学幼儿园1所。
卫生
有公立卫生院1所,床位27张,执业医师(含执助) 6人,执业护士8人,诊所及医务室5家,村卫生室15个。
红色成寨
1933年,红四方面军陈昌浩率领的部队在达县大石桥交战后,为了巩固阵地,退守到大成一带,并在大成寨上住了一个连,他们帮助穷人闹革命,为百姓做好事,受到了穷人的欢迎。也有人说寨上住一个连的红军是虚数,他们实际只有10个人,只有一个班的兵力,但是他们将晒席卷成炮筒样,外面漆成黑色从四周伸出寨墙外威吓敌人。他们只有一挺机枪,分别扛到四道寨门处打击敌人,使敌人摸不清寨上到底有多少红军,有多少武器。据说有一次敌人派重兵从南门进攻,企图攻上寨子消灭红军。寨上的10名红军集中在南门阻击敌人的进攻,连续打退了敌人的四次冲锋,敌人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不得不退兵,再也不敢强行攻寨。红军以少胜多打击敌人的英雄故事广为流传。
大成寨上忍字
大成寨南门外20米远的石壁上,撰刻着一个斗大的“忍”字,它时刻警示着人们要和为贵、忍为上,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千万不要急躁,千万不可因小事酿成灾祸。
老辈人讲,大成寨的分县衙门是用土墙筑就的房子,最后一任县令黄云鹗就是被衙门的土墙房倒塌后压死的,他是外省人,他死后就葬在大成寨上。黄县令死后,当地的大地主向焕然将衙门的大门锁了。直到民国初年,没有衙门可跟了,大部分住家又迁居他方,这里又才萧条起来。直到解放时,最后一个名叫李政的和尚才离开大成寨。寨上的参天檬子树和古柏树在民国初年被大量砍伐,剩下的几根也在五十年代被砍掉。从此,古树成林的大成寨就变成了一个荒岭秃坡,真是令人叹惜。
成寨历史
大成古为双庙,隶属宣汉境内。据民国《宣汉县志》记载:“明朝中叶(应是正德年间)由向姓倡建。传说这里有太阳、月亮两庙,故曰双庙。1948年改名大成,取之于大成寨。”“大成乡有悠久的历史,古属巴国,秦属巴郡,汉属宕渠,后汉即属宣汉县地。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新置下蒲县,县治即今大成乡内。”随行友人告知,古下蒲县后来撤了改入东乡(即今宣汉县)。大成寨原名冬青园,大成山,大山林。何谓“大成”,为甚取名,依愚见“大成”乃儒家先知先觉的至圣之崇高,亦有著述集全之意,也可喻为地方之大。《左传》上“有田一成”地方十里谓一成。亦寓即乡地之大。
修建于何处,乃“大成”也。这里的大成寨在远古时林木森森,古树参天,浓荫密集,蔚为壮观。当然,随着岁月更迭,时间流逝,古时的茂林修竹已然不在,仅留下一些稀疏杂木和悬岩处的藤蔓缠绕其间,也留下了一些旧时的影子,苍翠间杂夹着冬季的青杠林飘散黄叶,欲述辉煌的过去,于今却遗下旧城的悲凉。  站在公路旁便可仰观山寨,但见石壁陡峭,山势险峻,悬岩上虬枝昂立,甚为险要。有诗曰:“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一座石寨门便从山峦低处隐现,我们在乡人老戴的指引下登梯,忽见临山依岩有一镌刻的“忍”字,大如斗,系清同治主簿王言缚书之,在县衙之处劝群众忍让息事。入得寨内只见门两边一溜石条,那是专供登山之人休憩的。
寨门内上方横匾镌有“下蒲旧治”四字,楷体,骨架分明,疏密有致,遒劲有力。其旁为“清光绪十六年戚次庚寅”等小字。初不知何人所书,后查乡志,方知乃光绪庚寅年(1890)由主簿王言缚在大成寨南门刻下的,今犹尚存。由于此书刻已逾百年沧桑,近年引起当地陈昆孝(老协负责人)重视,便重上丹珠,耀眼醒目。此举不失为一桩善事。
大成寨形同一艘海船,位于大成乡西面,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约0.3公里,四面都是悬岩,形成一艘天然船壁,似在海洋中的巨轮或孤岛。从前寨上设置县署,怕是极为罕见的了,先人选址修衙如此之慎,恐无之二,综观全国,唯此一处吧,确系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古时建县署依风水、地貌而定,还要在四围砌城墙抵御匪敌,从战略上说,要可攻可守,据险而动,宽可纳户,种田储粮,才可安居乐业。而大成寨四面峭壁,可不用动土动砖砌高墙,便可据守。
匪敌进犯仍无法攀援,既是强攻,则在四周布置少量兵勇可防御抗敌,真是天然城堡一绝。寨内有九包十三湾,水井四眼,特别是东门处水井,虽天旱不干。我们所见的井,现已存一处,四方石条砌就,经数百年历史变迁,仍有浸水,虽不见深,清澈见底,一些远久的浮萍、青苔在井边飘浮。此时不由想起袁枚的“幽绝无人见,青苔作小花。”知县张师范书“灵渊”二字,刻于泉石壁上。但此字已难寻觅了。寨上的县衙、仓廒、城垣、祠宇、典狱署等等均陆续建竣。
我们沿着四围悬岩旁青石磐和杂草丛生的曲径浏览,“船”的两线相交点,依山势最上端为“海船寺”也已破败,原供如来佛、两边十八罗汉等,此时也仅见二石狮固守远去的历史。寨尾是“城隍庙”、“祖师殿”,现见石条砌就拱门,乱石穿空;下殿庙堂供玄祖、观音等神像,只不过是近人的仿建泥塑,也破败不堪,有的身首异处,残存的烟火、纸屑散布,欲述无言的悲凉。
参考资料
大成寨.王朝网络.2012-02-2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4 23: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