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创建。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坚持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领导中心设在东莞;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奉命从宝安布吉挺进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并开设粮食加工场。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创办《大家团结报》;4月,在瓮窑村设立医务所;5月,在大岭山区已建立八个乡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成立全区性的政权机构连平联乡办事处;在大王岭举办军事训练班;7月,在油古岭村创办中山书院。
2005年9月3日,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建成开馆,并作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管理单位,负责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维护保养工作。
2021年6月23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改造提升工程竣工。
建筑格局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包括9处文物点,其中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场、操场等位于大王岭村,医务所位于瓮窑村,中山书院位于油古岭村,连平联乡办事处位于连平髻岭村。
主要建筑
大队部
大队部旧址是一座泥砖民房,长11米,宽7米,面积77平方米。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此设立大队部,同时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
会议室
会议室是一座清代刘氏宗祠,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长11米,宽16.5米,面积184平方米。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林平、
梁鸿钧与第三大队负责人
曾生、
邬强和
卢伟良等,经常在此开会,研究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讨论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军事训练班在此开班,学员住在会议室内。
大家团结报社
大家团结报社是一座泥砖民房,长9.3米,宽11米,面积102平方米。《大家团结报》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革命报纸。该报为
油印版,每周出版一期,共出版了20期,主要进行抗日游击宣传,报道国内外新闻及日伪军的活动等。民国三十年(1941年)9月与第五大队在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新百姓》报合并。在大家团结报社旧址里,当年使用过的机器、油印机等被重新复原展出。
交通站
交通站旧址是一座泥砖民房,长9.9米,宽8米,面积79.2平方米。民国三十年(1941年)10月初,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留下小部队以及抗日自卫队在大岭山坚持内线作战。为保持部队之间以及部队与地方中共组织的联系,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困难条件下,以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秘密开展交通联络工作。
粮食加工场
粮食加工场旧址是一座泥砖民房,长10米,宽7米,面积70平方米。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为了加强后勤军需工作,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在此开设粮食加工场,把稻谷、杂粮运来后,请村民用竹笼磨、脚踏碓等工具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送到部队各伙食单位。
操场
操场是一片露天空地,长46.5米,宽分别为11米、21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用来开展军事训练,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
医务所
医务所旧址位于瓮窑村,是一座泥砖民房,长7.6米,宽7.1米,面积54平方米。当时部队医疗条件差,药品缺乏,医疗器械简陋,医务人员用盐水代替消毒水、采摘草药、自配药水等方法,救治游击队伤病员。
中山书院
中山书院旧址位于油古岭村,是一座清代天主教堂,长32米,宽19.2米,面积614.4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地206平方米。中山书院仿照
陕北公学的办学方法,举办了一期干部训练班,招收东莞、广州、香港、九龙等地的知识青年数十人,学习政治、文化、时事政策等。学员经过短期培训,结业后分配到部队和地方工作。
连平联乡办事处
连平联乡办事处旧址位于连平髻岭村,是一座清代李氏宗祠,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长16.9米,宽11.4米,面积192平方米。连平联乡办事处负责处理根据地内的民政事务,实行
减租减息,组织生产,支持游击队的敌后游击战争。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曾生,原名曾振声,广东惠阳坪山人,曾担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并被朱德总司令指定为
华南抗日纵队代表,接受在粤日军投降。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曾生为东江纵队和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抗击日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初,当时驻莞太线厚街、桥头的日军一个加强中队和一个炮兵分队约200余人,向大岭山进犯,因敌强我弱,战斗打得很激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指战员发扬英勇战斗的精神,毙伤敌60余人。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10日夜,驻莞城、厚街、太平、桥头的日军,兵分两路奔袭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把进攻矛头直指百花洞,却进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抗日自卫队提前部署好的包围圈。这次战斗历时两天一夜,毙伤敌人50多人,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缴获长短枪10余支和一批弹药,毙敌战马多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代表性战斗。
活动建设
2021年3月20日上午,东莞市第三市区人民检察院组织全体人员前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开展红色传统和廉政教育活动。
2023年6月28日,东莞市统计局组织全局党员干部前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开展主题为“走红色足迹,建时代新功”的主题党日活动。
文物价值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敌后地区建立的最早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是
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被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称为“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的根据地”,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保留了抗日游击队在军事斗争、后勤保障、文化建设以及抗日民主政权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在华南地区的抗战过程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保护措施
1978年5月,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17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8月13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2021年6月29日,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组织编制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修缮工程设计方案》。
旅游信息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大王岭村。
自驾:从东莞站出发,途经石大公路、大岭山大道,到达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路程大约30.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