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火山汇位于
台湾西北部,其主体乃是由大屯火山群汇所构成的火山地形,为台湾主要的火山分布区,地质构造多属安山岩。外型特殊的锥状或钟状火山体,及火山口、火口湖,构成独特的地质地形景观。
地质简介
大屯火山群汇依火山体的岩性及层位关系,可分为几个独立的火山亚群。除了西部外围的观音山(位于台北县八里乡)和东部外围的湳子山、丁火朽山(位于台北县万里乡)之外,其余亚群皆已纳入阳明山国家公园辖区内。
火山亚群
观音山亚群
包括观音山、
观音坑、万年塔,以
淡水河与大屯火山群相隔成一独立火山体。根据铁镁矿物斑晶含量的多寡可以分成三层:由老而新依序为:第一层为
普通辉石玄武岩与普通辉石安山岩;第二层为两辉安山岩;而第三层为
紫苏辉石安山岩及紫苏辉石-
角闪石安山岩。除这三层外,尚有万年塔橄榄石玄武岩及观音坑之黑云母-角闪石-紫苏辉石安山岩岩床等。
大屯火山亚群
包括大屯山、南大屯山(大屯南峰)、面天山、烧庚寮、烘炉山。锥形的大屯山约在50万年前形成,其山形呈南北走向,四周坡度颇大,因河流的切割产生许多溪谷。岩性为夹有辉石及紫苏辉石的角闪石安山岩。
竹子山亚群
包括的火山体有竹子山、小观音山、嵩山等三座较大型的火山体,都由两辉安山岩所构成。
七星山亚群
包括了七星山、七股山、纱帽山及内寮山(竹篙山)等主要的锥状火山体。以七星山为中心,其他各火山围绕在七星山四周,或是坐落在七星山较早期产生的熔岩台地上。这些火山体的共同特征是,都由紫苏辉石角闪石安山岩所构成。
磺嘴山亚群
以磺嘴山为代表,包括了周围的大尖山、大尖後山、八烟山及荖寮湖山等,其中以磺嘴山锥状火山的外形最吸引人们的注意,山上有明显的火山口;此外,大尖山及大尖後山也有火山口构造;八烟山及荖寮湖山喷发时间较早些,喷出的熔岩都被後来的磺嘴山火山喷发物所覆盖,只留下小型的火山丘。
湳子山亚群
包括了湳子山及八斗子山两座火山,这两座火山相近且远离其他亚群,组成一个独立的亚群。湳子山及八斗子山皆为山顶平坦的小型锥状火山,火山口不明显,皆由含黑云母角闪石安山岩所构成,是大屯火山群中少数含有黑云母矿物的火山。
丁火朽山亚群
只包含一座丁火朽山,独立成一个火山亚群,位在台北县万里乡,与其他亚群相距甚远。丁火朽山由角闪石安山岩所构成,它有两层熔岩流,下层的熔岩流是大屯火山群最老的一层熔岩流。
喷发活动
依据阳明山国家公园资料指出,大屯火山汇主要分二阶段喷发:
第一阶段喷发由256万年前持续到250万年前,分为二期:第一期由280万年前开始喷发,原始的丁火朽山喷出大量
火山碎屑岩,堆积在中新世沉积岩上,形成七星山底层及大屯山;第二期约在250万年前,在今日的大磺嘴附近也有了喷发活动,形成原始的大屯山。
在第一阶段喷发之後,大屯火山群沉寂了约170万年,直至80万年前,才开始第二阶段的喷发。
第二阶段喷发由80万年前持续到11万年前,分为三期:第一期是80万年前至60万年前,首先喷发的是竹子山亚群,分布极广的熔岩流构成竹子山的底部,七十五万年前形成竹子山、小观音山、面天山及向天山,到了70万年前,是大屯火山群喷发活动最猛烈的时期,几乎所有的亚群均陆续喷发;第二期是指60万年前至50万年前,此时只有七星山、大屯山及磺嘴山还有喷发活动,形成七星山上层、磺嘴山及大尖后山,除了七星山有大规模的喷发外,其他的活动均很小。最后一期是自50万年前至11万年前,只剩下大屯山亚群的烘炉山、面天山两处喷发与七星山腰的寄生火山-纱帽山形成。自此,火山学家认为由于上一次火山喷发距今已经十多万年,喷发活动已停止。但是,最近的研究发现的火山灰距今只有6000年前,因此,大屯火山群可能仍然存在一座活火山。与此同时,透过火山气体的调查亦显示大屯火山汇的深部的岩浆库仍旧存在,该地区的地震活动亦显示出明显的热液或是岩浆活动讯号。近年的地壳变形监测也发现大屯火山汇有明显的垂直地壳变形,2008年至2009年间上抬约0.9cm,因此大屯火山群的活动监测势不容缓。2014年2月12日,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指出,台北士林区凌晨发生的芮氏规模4.0地震。地震初判与大台北活动断层山脚断层无关,也不是大屯火山爆发的迹象,而属岩浆冷却过程中出现的“应力调整”,这是指在岩浆冷却过程中,因热胀冷缩原理,岩浆体积缩小产生空隙,上方岩石往下掉,造成塌陷,才发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