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际化
教育学术语
就是大学办学理念、要素和行为跨越国界进行互动的过程和现象。是将“国际的维度”整合到高等学校的教学、研究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中的过程。举个例子,以前教学是在一国之内完成的,而国际化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到国外学习一段时间,以培养国际视野
具体表现
学生的国际化
学生来自世界各地,美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留学生比例在16%~20%之间
师资的国际化
有一定比例的教师是来自于全球各地的优秀学者,例如耶鲁大学有53%的教师来自美国之外
课程的国际化
在课程中加入国际内容,将课程的视角扩展到全球范围。例如开设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课程,亦如课程体制与国外接轨。
国际合作和交流
交换学生:有合作关系的两大学或者多个大学之间,互相选派学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学校承认学生在外校所修学分
合作科研:本国大学与境外大学、研究机构、企业进行合作,就某项课题进行共同研究
访问学者:外国学者到本国大学进行访问研究,本国大学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访问学者获得出国留学的经历。
国际拓展
有学校组织,到国外进行旅游、实习或者开设课程。美国教育界非常重视学生的国际拓展。例如,耶鲁大学会暑期课程,由老师带领学到在世界各地开设课程、进行教学。
如果一个学校在上述几个方面做的比较好,我们就可以称它是“国际化的大学”。
利弊
1.大学国际化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学生对多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领导的能力,从而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2.大学国际化促进了大学之间科研的合作与交流,从而促进科研的发展
3.大学国际化在全球范围内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实践。发达国家则可以在教育输出中获利。
1.大学国际化并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对于发展中国家,大学的国际化往往伴随着人才的流失。这种损失有可能抵消大学的得益。
2.有些大学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进行国际化努力,结果是浪费的大量资源、闹出很多笑话。使本来就不好的教学质量更加低下。
结语
大学国际化是一种行为选择,不是大学的终极目标。大学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只有大学具备一定条件时,选择进行国际化才会有助于其使命的实现。否则将会有害无益。而大学应该明确,如果该校的国际化不能促进该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研究的发展,就不要进行所谓的“大学国际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4 03:49
目录
概述
具体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