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乌龟
龟科乌龟属动物
大头乌龟(拉丁学名:Chinemys megalocephala)隶属龟鳖目龟科乌龟属,俗称大头龟。甲长一般183~252毫米,宽133.5~156.5毫米。头宽53.5~58.5毫米,为甲宽的1/3~1/2,是龟属中比例最大者。头不能缩入甲内。背甲栗棕色或稍带黑色,具3条纵棱,脊棱明显,且为棕黑色。甲桥与腹甲颜色一致,棕黑色或带不规则黄色,四肢及身体其它软皮部分均为灰黑色。
简介
大头乌龟(Chinemys megalocephala),又名大头龟,隶属乌龟属。偶尔见于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但都是成年大龟,如1986年在安徽省屯溪发现一只大头乌龟,重1000克。
龟体有腥臭味。头大,吻端为钝圆形,不像乌龟那样尖。颈盾细小呈细条形。四肢和尾能缩入壳内,唯头部不能缩入壳内。其他特征与乌龟相似。
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本种1件标本,其背甲上刻有“道光二十年放生”字样,至该龟1971年死亡时,至少已活了130年以上。
形态特征
基本特征
头宽大,约大于其背甲宽的1/2~1/3。头顶前部较平滑,后部被覆细鳞。吻端钝,且垂直向下达喙缘。背甲有3条明显的嵴棱。椎盾5枚,第1枚呈鼎形,第2~3枚几乎呈方形,第4枚六边形,第5枚近似梯形。每侧肋盾4枚,第1枚扇形,余三枚为方形。颈盾小,略呈钟形。每侧缘盾11枚,边缘较整齐,但第3~8枚略向上翘。臀盾后缘略微凹陷。
腹甲略短于背甲,前缘平切或微凹,后缘凹成弧形。喉盾三角形;肱盾梯形,外缘宽大于内缘宽的2倍。其余各盾片略呈方形或长方形。腋盾较小,约为胯盾的1/3。
前后肢5指(趾);指(趾)间全蹼。前肢具5爪,后肢的第5趾不发达,则后肢4爪。尾细尖,长度适中。
此种龟的体色略带棕色,眼后每侧有2条带黑边的黄绿色纵纹,至颈部渐细,最后消失。鼓膜的上缘有1条黄色弧线纹。下颌有黄色虫纹。在颈部,约有数条黄色纵纹。
此种龟的背甲虽为深棕色,但在椎盾前缘及中央的嵴棱为黑色。腹甲棕黑色,盾片间的沟缘为黄色或黄绿色。四肢及尾为橄榄色。
识别特征
1、背甲呈纺锤型,脊棱明显且为棕黑色。
2、头宽为甲前缘宽度的1/3~1/2,头背橄榄色。
3、吻端与颌缘几乎成一垂直向下的直线,颌宽厚,眼大。
4、头侧沿眶后缘向后有断续多条镶黑灰色边淡黄色纹。
5、甲桥与腹甲颜色一致为棕黑色放射性条纹不明显,有些成全黑色。
分布范围
生活丘陵、坡地附近的溪流或池塘内。见于江苏、安徽、湖北、广西、海南等地。
适应环境
大头乌龟为水栖龟类。自然界的大头乌龟生活于山丘附近的溪流中。人工饲养条件下,大头乌龟能适应深水区域,可饲养于水泥池、水塘等处。
性情特征
大头乌龟较乌龟活跃,且易驯化。大头乌龟喜爱看电视,当主人看电视时,它会从隐匿处爬出,趴伏在一角;若龟被饲养在缸中,龟会将头颈伸出,在缸中爬动不停。
生活习性
大头乌龟不惧怕寒冷,当环境温度为10℃左右时,大头乌龟进入冬眠;环境温度0℃左右,仍能正常冬眠;适宜温度为22℃左右;当环境温度超过35℃时,龟喜欢钻入沙土或阴凉处休息,食量较小。人工饲养条件下,大头乌龟喜食肉、鱼、虾、米饭等饵料。
雌雄鉴别
雌龟体型较大,体重一般为1~1.5千克,背甲棕色,尾较短。有关雄龟,尚存在异议,有人认为雄性大头乌龟的体重在0.6千克左右;有人则认为,雄性大头乌龟与雄性乌龟是同一种。目前雄性大头乌龟的个体很少发现。
繁殖特点
6~9月产卵,每次产卵2~7枚,卵长径31~39毫米,短径21~2毫米。卵白色,椭圆形,卵重10~12克。
饲养管理
大头乌龟数量极少,仅有零星发现,均捕自野外,几乎没有人工饲养,其饲养管理方法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乌龟的饲养管理方法差不多。
生存现状
大头乌龟为广西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为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的濒危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但并无具体有效保护措施。不过,已有初步成功的驯养繁殖技术,动物园及私人有少量饲养供观赏,农贸市场有出售。
分布区窄,数量甚少,加上栖息地环境质量下降,栖息地遭破坏,被乱捕滥杀,野生自然资源量日渐减少。
物种保护
CITES附录III,野生种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Ⅲ。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9 01:20
目录
概述
简介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