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连绵区一般是呈带状分布、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以若干个数十万以至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小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市化最发达的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国相当大一部分人口和经济活动。多具有世界意义,并常拥有国际性大海港。在大城市连绵区内除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服务区外,还有农业功能区等。大城市连绵区的经济效益虽高于放射形的大城市区,但因人口与经济过分集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故在规划时要防止它的继续扩大。
定义
1961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J.Got-tman)首先用此名说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高度城市化地带。该地带长约1000公里,宽约200公里,集中了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等五大城市为中心的连片城镇区,总人口约3700万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5和全美制造业约70%。
世界多数学者认为,大城市连绵区的人口应在2500万人以上,如美国的大湖区(芝加哥—底特律—匹兹堡一带),英国的伦敦—伯明翰—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地带,日本以东京—名古屋—大阪为核心、包括横滨、京都和神户等特大城市的东海道大城市连绵区,中国的沪宁杭地区等。
形成发展条件
大城市连绵区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洲际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条件是:拥有较多就业机会;具备本地区中心地作用,并逐步发展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作用。其结构特征是沿交通线发展一系列
公共活动中心。从每个中心或副中心的侧面开辟横向道路,通往依附于它的居住区。中心区及其附属居住区形成一系列综合性城市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各自特色。城市单元间有横向
绿化隔离带。
文章摘要
大城市连绵区:美国东北海岸的城市化(J. 戈特曼)
本文早在1957年7月发表于美国《经济地理》杂志(Economic Geography, Vol.33, No.3, 1957),是戈特曼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第一篇论文。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检验,它已成为国际上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经典名著,并被公认为现代意义上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开端。我国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的研究,一般被认为始于1983年于洪俊、宁越敏在《城市地理概论》一书中首次用“巨大城市带”的译名向国内介绍本篇论文的学术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大城市连绵区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篇文章发表50周年之际,特此翻译并首次在国内发表它的中译本全文,以便更多的读者了解和学习戈特曼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表达我们对学术先驱的纪念
对于第一次来到美国东北部地区的外国人来讲,沿着大西洋海岸线广泛分布的一连串的大城市非常引人注目,即使是在15年以前也是如此。1942年2月,笔者经历了从纽约到华盛顿的第一次旅行。之后,Isaiah Bowman在巴尔的摩市询问笔者,作为一个地理学家,这个国家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给我带来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从波士顿到华盛顿一带大城市沿着海岸线高密度分布的现象。”
1950年,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情况,美国人口普查局(the Bureau of the Census)制作了一份地图,随后作为《国家经济区》(State Economic Areas)统计文献中的插图出版发行。这份地图清晰地展现了从波士顿以北到华盛顿以南大城市经济分布区域的连续性,这一区域更准确地讲就是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希尔斯布鲁县(Hillsborough County)到弗吉尼亚州的菲尔法克斯县(Fairfax County)之间的范围。这似乎是第一个实实在在反映出城市和郊区连续发展情况的统计地图。在这个案例中,该区域的东北—西南主轴线大约长600英里(约966km),1950年的时候居住着3 000万左右的居民。
从居住空间分布地理学的视角来看,规模这样巨大的大城市带不仅在美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很明显这是一连串的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s)通过集聚作用(coalescence)在近期形成的,而每一个都市区都围绕着一个强大的城市核(urban nucleus)发展。这种大范围内的超级都市区特征(super-metropolitan character)是人类所能观察到的最宏伟的城市发展现象,需要用一个特别的名字来称呼它。为此,我们选择了“Megalopolis”(大城市连绵区)[1]一词,它源于希腊语,在韦氏词典(Webster’s Dictionary)中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之意。
实际上,“Megalopolis”一词在现代希腊地图上特指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一片高原,古代曾有一个城市建在这里,建城者梦想它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并设想它未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规模。然而,希腊的“Megalopolis”一直没能像建城者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城市。但是目前美国东北海岸出现的大城市连绵区现象,超越了过去的梦想家所曾设想过的任何一种情形。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Politics)一书中曾写道:“人们何曾在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独立的城市’(a single city)这样的地方共同生活过?这种城市的界限是什么?这里当然不是指城市的围墙,否则你可以用围墙把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都给围起来。如此说来,巴比伦和每个城市的范围应当是全国性的,而不是仅仅囿于城市自身”(III, 3, 1276a, 25)。
几年前,一位评论家在点评一本关于东部铁路历史的著作时曾指出,从纽约到华盛顿之间,随着自宾夕法尼亚州经巴尔的摩至俄亥俄州铁路沿线城市用地的扩展,形成了国家的主干廊道(Main Street)。更准确地说,这样一种主干廊道应该会沿着铁路线从纽约一直延伸到波士顿。这种象征性的说法有着一定的道理。美国1号公路的这一部分在整个国家中开始负担起一种特殊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作用,这种现象在主干廊道概念下的低城市化地区(less urbanized areas)中可以体现出来。
能够发展尺度
关于纽约和费城周边都市区的一些重要研究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之中。通过计算并描画未来10年到25年的城市发展曲线,这些研究工作将尝试预测未来的城市发展情况。在美国,城市和郊区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扩展,这种速度最近几年在明显加快。脱离这个发展背景,如大城市连绵区一般的巨大区域是不会出现的。或许已经到了再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城市连绵区能够发展到多大的尺度?它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
1955年,耶鲁大学的一些城市规划师开始对一个类似城市的、密切连接的系统进行讨论,它是从缅因州的波特兰一直延伸到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Norfolk)。从道路交通地图上来看,这个系统可能更加令人印象深刻。1955年1月完成的关于弗吉尼亚州的研究成果,似乎反映出只有弗吉尼亚北部的一些县被纳入大城市连绵区之内,里士满(Richmond)和汉普顿港口区(the Hampton Roads)还没有被纳入更密集的华盛顿—波士顿城市化系统中。越过马萨诸塞州东部向北延伸的区域,主要是在夏季才会感觉到城市化,那是由于来自大城市连绵区的居民度假或半度假而引发的一种季节性迁移。然而,不可否认大城市连绵区每天都在扩展其地域范围。对1957年这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讲,我们基于1950年人口普查所进行的解释说明(见图1)显然是一种低估。
城市向许多方向进行扩张,当然都是围绕着城市外围区域的。与此同时,城市土地使用也在1950年的限制条件下继续进行调整。从现有的人口密度(见图2)和各县近期人口密度增长趋势(见图3)中,都反映出从费城到波士顿之间的大城市连绵区内大多数区域皆呈现出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尽管在这些地区仍然有大量新的建设,但更加显著的增长出现在大城市连绵区的南部区域,而在弗吉尼亚州海岸(Virginian Tidewater)和皮德蒙特高原(Piedmont)北部的扩展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大城市连绵区正在向南部和西南部方向扩展。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某一天,它可能会真正到达里士满和诺福克。另外的发展方向是转向内陆地区,偏离美国历史上的头号经济发展主轴线。这一推断可以通过1950年对大西洋沿岸与五大湖、俄亥俄州山谷之间美国东北部都市区分布情况(见图4)的细致研究而得出。一个相当不寻常的高密度都市区出现在内陆,它沿着纽约中心铁路向上,到达哈得逊—莫霍克(Hudson-Mohawk)铁路,直至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南部;然后从克利夫兰向南,有部分间断地朝着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方向扩展。在大城市连绵区以及穿越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地区之间,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谷地和山脊处出现一个清晰的断裂。如果匹兹堡—克利夫—锡拉丘兹—奥尔巴尼的城市链(the Pittsburgh-Cleveland-Syracuse-Albany chain)能够得以巩固,即使是山脉也能被穿越,一个巨大的环形大城市连绵区系统将会形成。如果圣劳伦斯海上航道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航海通道,将会加速这一趋势。
在荷兰,一个规模小很多但不寻常的“环形”城市系统已经形成。沿着从阿姆斯特丹到鹿特丹的荷兰主要沿海轴线,各城市逐渐连接起来之后,城市化进程沿莱茵河从鹿特丹到达阿纳姆(Arnhem),并且沿着公路和运河从阿姆斯特丹到达乌得勒支(Utrecht),向内陆地区加快推进。从阿纳姆到乌得勒支之间的城市接合正在进行中。在英格兰,从曼彻斯特到利兹形成的U型都市链区域还没有被这两大城市沿着最短的通达路线所填满,由于奔宁山脉的地形障碍,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尽管其尺度比较小,但这里的地理障碍可以同美国大城市连绵区背后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进行比较。
大城市连绵区用地扩张的其它趋势,或是向多山地带的内部发展,或是朝东北方向的沿海地区发展。但是,这些发展趋势具有明确的季节性特点。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通过吸引农村地区缺少发展机会的数百万人口,大城市连绵区事实上已经吞噬了邻近的山脉地区,例如新英格兰的北部,在某种程度上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也是如此。现在,随着生活标准的提高,更多的人获得了更长的夏季假期。凉爽的新英格兰海滨或山区以及阿巴拉契亚高原,引发了城市居民向夏季牧场的一种季节性迁移。这种季节性迁移似乎呈不断上升趋势,并造成了在夏季的长途通勤问题。在这些毗邻地区,大多数常住居民的收入来自于夏季住户和游客。如果将这些地区也纳入大城市连绵区的领域范围,那么我们所限定的区域将很快并大幅度地扩张。
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确实通过很多方式迅速吞噬土地资源。传统的观念认为这种土地利用对空间的占用比较少,但对这种观念必须及早加以修正。人类的现代文明已经使得我们寻找到了在较小的空间内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和饲养更多的家畜的生产方式,但是工业、商贸业和居住用途的空间需求却一直持续增加。我们这一代人或许正在目睹一场土地利用地理性分布巨大变革的开端,大城市连绵区的出现,预示着在人类聚居和经济活动分布领域中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启示
尽管目前看来大城市连绵区地区的特征具有唯一性,但对大城市连绵区进行详细的分析还是值得的。依据大城市连绵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中占有的绝对地位和份额,其发展趋势将直接引致全国性(有时是世界性)的重要影响。大城市连绵区也是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个先锋区域,正如它已经展现的那样。在这里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所开展的试验发生在一个小范围内,完成的时间也没有多久,但它们仍然可以使那些正在发展中的城市化地区避免走弯路。对于大城市连绵区的研究将会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于复杂的城市化进程的管理能力。
正如许多作者曾经指出的那样,大城市连绵区的发展是一个古老的进程,而且已经对西方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世纪中期,尽管还没有达到顶峰时刻,但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美国已经证实,通过仅占总人口1/8的劳动力,就能够给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生产出足够的、多样的农产品,并达到一个较高的生活水准;而且,美国农业人口的比例很可能将会更进一步地减少。这样,在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中,90%的人口必须从事非农行业,当然他们不是居住在拥挤的城市贫民窟里。这个导致不完全城市化状态的重大演变对大城市连绵区有着最大意义的推进,也是美国在20世纪的重要贡献之一[1]。
因此,对于大城市连绵区中已经产生的新形态、已经出现的各种严重问题,以及已经尝试过的各种解决办法,都必须与在美国或加拿大其它主要大都市区的同类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分类模式,对出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都能够进行更清晰的分类。这个模式是基于实际的观察,而非不切实际的理论。整个研究工作将有助于评估美国经济的新拓展领域:国土城市化(the urbanization of the land)。
在北美洲之外,许多国家已经面临着与美国相似的加速城市化进程。通过对大城市连绵区的整体研究以及与美国其它城市发展现象的比较研究,这些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得到极大的[1] 参见 J. Gottmann. L’Amerique, Paris, Hachette, 1954, 第2版, pp. 170-177 and 244-246; 参见La ville americaine, in Geographia, Paris, No. 48, September 1955, pp. 9-14; 参见Virginia at Mid-Century, New York, 1955, pp. 473-479.启示。无论在尺度和形态上,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地区可以形成能够与美国大城市连绵区相比较的大城市连绵区。根据我们的判断,最接近于美国的一个大城市连绵区将可能出现在欧洲西北部地区:从阿姆斯特丹到巴黎,或许也包括沿着莱茵河(Rhine River)和默兹河(Meuse River)向东延伸至鲁尔(Ruhr)和科隆(Cologne)一带,这一地区有可能在接下来的20年中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另外一个超级都市区系统有可能会在英格兰形成。一个围绕着奔宁山脉(Pennines)南部形成的巨大的U字型城市链,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经伯明翰和谢菲尔德一直延伸到利兹和布拉德福(Bradford)。这个U型地区可能会在某一天南下,与扩展中的大伦敦(Greater London)郊区相连,然后整个系统将会进入大城市连绵区的行列。然而,它将与美国东北海岸的大城市连绵区有很大的不同。受到历史和特定区域中文化的影响,每个这样的广大地区将会长期保留它的原始特征。根据大都市区组织机构从美国大城市连绵区中总结的经验,大型城市化地区并不都需要发展成大城市连绵区的尺度才能得到收益。
研究意义
地理学者当然相信这样一项研究工作是有价值的:分析描述具有某种一致性和原创性的特定地理区域,进而把它从邻近区域中区分开来。尽管这样的一个区域有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调查研究它的特征、问题以及结构等,通常被认为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随着记述这一独特案例的数据逐步积累,地理界人士不断努力探寻普遍性规律和开展案例分析。这一研究成果将直接体现出价值,因为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适用于不止一个范围或地区。
鲜活的“实验室”
尽管大城市连绵区目前还是一种独特的现象,但很明显它已经成为而且仍将是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和鲜活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内部所发生的很多事物可能会慢慢被公认为20世纪后期先进文明的某种“常态”(normalcies)。目前,在我们所勾勒的框架里来评述关于大城市连绵区研究的全部意义还为时过早,而研究工作应当首先开展起来。在这样一篇简短的文章中,大城市连绵区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问题不可能被一一列举,更不用说加以讨论了。然而,对于该项研究的意图和它所能够抓住的一些主要问题,我们可以给出一些线索。
异常的生长区域
就其尺度(size)和集聚(mass)情况而言,大城市连绵区既是一个异常的生长(exceptional growth)区域,又是一个具有先锋作用的区域。它的异常之处在于集聚了如此大量的人口、工商业设施、金融财富和文化活动,没有其他地区能够与之比拟。当然,在美国其它一些地方以及美洲以外的其它大陆,也可以观察到城市化空间连续发展的现象。更多这种巨大的“都市区”有望进一步地发展演变: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华盛顿等城市的内部和周围地区已经十分发达,并且这种发展也扩散到了其它的城市及其郊区。在这个意义上,大城市连绵区是一个具有先锋作用的区域:这里的发展进程将有助于理解和预见其它地区的城市发展道路和障碍。
城市生活机体的先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城市连绵区实际上已经成为城市生活机体的先锋。像摩天大楼、电梯、城市及郊区的火车网络、交通红绿灯和单行道等特征,都是首先在这里出现,随后才在世界范围内被应用和普及。大城市连绵区是由早期迅速发展的众多海洋贸易城镇所形成的网络发展起来的。这些城镇分布在从波士顿到纽约的海岸沿线,进而沿着纽约到华盛顿的海岸线伸展。大城市连绵区中主要城市的大尺度,尤其是纽约和费城,导致大城市之间郊区的迅速扩张。James Madison定义新泽西州是一个“两端开口的接管”(barrel tapped at both ends)。这位明智的观察者在18世纪末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新泽西州的主要作用是将纽约和费城两个地区连接起来。大城市连绵区的多核结构开始在其它地方重演。例如,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区和郊区正在洛杉矶周围迅速地扩展开来,实际上已经到达了处于内陆的圣贝纳迪诺市(San Bernardino),而且可能会在沿海一带与圣地亚哥连接起来。在位于芝加哥附近的密歇根湖(Lake Michigan)湖滨地带,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城市连绵区也正在形成。在俄亥俄州境内,克利夫兰和匹兹堡之间正在扩展的都市区已经接近于连成一片;而圣劳伦斯海上航道(the St. Lawrence Seaway)一旦开放后,这个趋势可能将加速扩展到伊利湖(Lakes Erie)和安大略湖(Ontario)的南部。在全美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大都市区将扩张触角伸向了一个个的郊区;与此同时,另外一些比较小的类似于大城市连绵区的城市群(Megalopolis-like clusters)也将会形成。这一过程将使美国的生活方式发生相当大的改变。一旦这个最大的、最发达的城市连绵发展的案例——即本文所介绍的大城市连绵区的情况得到彻底的分析,这种趋势将会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连绵区问题
问题讨论
当然,在如此之大的一个地域范围内,大城市连绵区所产生的问题是大量而且多样的。我们没有必要对大城市连绵区中众多不同区域一一进行调查和研究,这样做不会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一些基本的问题必须提及:大城市连绵区是如何出现的,其形态是如何形成的?这一地区当前的主要作用因素有哪些,它们在美国经济体系和北大西洋系统中扮演何种角色?大城市连绵区的内部组织当前存在什么问题,已经尝试过哪些解决方案?
以上问题可以分为三组,我们对每一组问题都需要仔细思考,并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经济问题
过去一段时期内,大城市连绵区的成长是美国经济发展历史中正面部分的缩影。我们很少研究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事件和趋势如何对地方发展产生影响。尽管大城市连绵区只存在于美国东北部的一小部分区域内,但在决定国家趋势方面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大城市连绵区历史上的主要变动也经常是国家政策变化的结果。
为什么在历史上大城市连绵区要比世界其它城市区域发展得更快并且更连续呢?这个疑问引发了对于影响某一特定区域城市扩展的决定性因素的研究。几年前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次调查时,曾经列举出大约40多项从不同方面和在不同时期推动大城市连绵区形成的影响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似乎有两个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多核心结构(the polynuclear origin),另一个因素是东海岸一连串的城市在美国经济中所扮演的“枢纽”(hinge)作用。政府的
联邦分权制(the federal 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和大西洋海岸许多州(每个都有出海通道)的存在,促成核心城市之间富有成效的竞争,直至各自的发展将它们连接起来。
交通问题
“枢纽”的角色是比较难以感知的,但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历史得以证实。自从美国成立之初,东海岸就具有发展机遇,同时承担着作为发展海外关系的对外开放窗口,以及作为内陆地区定居和发展的跳板的职能。在不同时期,东北海岸利益发展的主重心来回变动,从海上贸易转向陆地发展,继而又转回海上贸易。19世纪初期,新英格兰在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变动出现在“从码头转向内陆”的那个时期。位于沿海地区的许多小城镇随后融入了大城市连绵区,于是,码头和内陆地区彼此已经非常接近。不论美国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向海外展开,还是转向内陆建设,“枢纽”的作用始终牢牢地掌握在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一系列东部城市手中。这些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强有力的政府以及资本和技能,能够潜心演绎这样的政策并付诸实践。
过去历史的印记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情形和趋势。在圣劳伦斯海上航道建成之后,东海岸能否继续独占“枢纽”地位的优势?这仍然是一个重要且亟待研究的问题。不过直通大海的优势仅仅是推动大城市连绵区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之一,其它的因素将在未来发挥作用。这些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在塑造当前大城市连绵区时所起到的相关作用,将构成大城市连绵区历史背景研究中重要的、有启发意义的内容。
大城市连绵区在当前所发挥的功能将会是下一步计划中的研究内容。这些功能有几种,例如,居住的功能可以反映出总人口数。然而,这里的居住者如何谋生?为什么他们会集中在这个区域?
大城市连绵区是作为美国的主要海港城市、商贸中心和制造业活动中心等所构成的一个组群而出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海运方面的功能仍然在起作用,美国大多数的海上对外贸易都要通过大城市连绵区的海港。尽管许多产业已经转向美国其它一些地区,但大城市连绵区内的制造业从未停止过发展。大城市连绵区似乎在许多精加工产业以及涉及大量实验室作业和科研工作的行业有着专门化的发展。然而,在同一区域内,最近20年建立起许多大型工厂(钢铁、化学和冶金产业)。这两者之间是如何平衡的?专业化的实际发展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还有待确定。
市场问题
对于大城市连绵区来讲,商贸和金融方面的作用一直都非常重要。尽管多次强调和提倡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但大城市连绵区仍然是美国经济乃至世界金融体系中决定性的一环。如果说纽约市已经不再是20世纪早期那样的金融中心,这是因为联邦机构管理国家商业领域的权力日益增长,纽约在金融方面的许多职能转向了华盛顿。但是,不管在货物还是资金上,大城市连绵区仍旧对美国其他地区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它不仅占到整个国家面积的1/5,而且很明显也是美国薪金最高和经济最富裕的地区。尽管一些财富积聚中心已经在其它地方兴起并得以发展,尤其是在西海岸和五大湖地区,然而其它任何地区都不能自夸其集聚程度已经接近波士顿—华盛顿区域。其它地区也不会像纽约那样,拥有一系列从事传统的金融和社会活动的大街,如华尔街、派克大街、第五街等等,反映出国家经济发展主廊道的方方面面。
不论是否涉及到这一地区的社会阶层分化和财富充裕程度,大城市连绵区已经获得并保持着一种十分显著的“文化导向作用”,尽管美国人一直努力倡导分散化。这里有在北美洲、以至是世界范围内最著名的大学,设备先进的实验室,高密度的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大规模的图书馆。大多数的全国性期刊和重要的出版物都把它们的编辑部门设在大城市连绵区;这个地区的一些新闻报纸甚至在全国发行,特别是周日版。文化导向功能的集聚使得像福特基金会或RCA研究工作实验室这样的机构,如果将总部设立在远离大城市连绵区的地区就将难以进行运作。在艺术方面,这种文化导向作用甚至更加明显:无论是影剧院、音乐厅还是画廊等,它们在大城市连绵区的集聚程度是美国其它地方无法比拟的。
政治问题
最后提出的问题更加难以回答,那就是大城市连绵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实际分量。尽管美国首都是大城市连绵区的一部分,但是大城市连绵区的面积范围仅占美国的1/5,其投票不一定能够左右那些主要的州的决定,即使这些州中有一部分位于大城市连绵区,如纽约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然而,大城市连绵区具有一些特定的政治模式,与美国东北部周边的地区不同。
分析过大城市连绵区过去的成长经历以及当前所发挥的作用后,我们开始讨论它的一些实际问题。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其中的两类问题——交通拥堵和贫民窟现象,正特别困扰着所有的现代城市中心区,它们引起了相当的关注并且已经被大量研究。另外两类问题目前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供水和有关地方政府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似乎难以从容应对巨型城市及其迅速扩张的郊区对当前的需求。迅速激增的都市区机构似乎已经预示着地方行政管理的传统概念和实践即将面临深刻的变革;旨在帮助解决交通问题的州际协定(interstate compacts)也即将出台(例如纽约港)
在大城市连绵区开展都市区管理方面的试验将会比较困难,因为大量的、来自各方的利益受到了挑战——但是这些困难将会使每一次的努力都更加有意义。
立法问题
只是在最近几年内,大城市连绵区作为一个整体单元最终形成;而它的法律和习俗则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逐步发展并适应这样一个巨大的都市区的需求和资源。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即使在这个时候仍然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立法制度和社会事业机构在慢慢地改变,而生活的方式却变化迅速。小说家曾以讽刺的口吻提起某种大城市连绵区中的生活:“关于‘住在大城市公寓中的居民’(cliff-dwellers)的说法已经在纽约第五大街和派克大街得到明确印证,25年之后,我们又听到了‘住在城市远郊的居民’(exurbanites)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基于大城市发展的双重趋势:一部分人口迁离市区,住到50英里(约80km)以外的“远郊”(outer suburbia),但仍回市区工作;而城市部分地区被转变成了漫无边际的公寓式住宅组团(有时荒谬地称之为“城中村”)。在曼哈顿和华盛顿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种趋势,而这两种趋向也正在向其它大城市连绵区的核心城市蔓延。近来受到青少年不良行为呈蔓延趋势的威胁,举家搬迁到大城市外围地区的现象似乎在增加。新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更多的日常性出行、更多的交通阻塞和更多处于市区外的高速公路,也带来了市场销售渠道的重新分配(例如购物中心和百货市场郊区分店的增加)、需求货物类型的改变,以及对于土地区划、园艺和自然保护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
范围问题
由于更多的大城市连绵区的出现,部分居民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乡村化,这部分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尽管这种生活方式还算不上是真正的乡村生活。人口普查局已经不得不多次修改都市区的界定标准,衡量是否将某地区纳入城市中心区的范畴也有了新的标准,包括通勤人口的比例、由郊县打到市中心的平均通话数量等等。1950年人口普查局甚至不得不修改“城市地域”(urban territory)的定义,引入“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s)的名词,从而更好地对大城市周边地区,尤其是位于大都市区范围内的城市和农村地域加以区分。新的郊区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发展中,包括一小部分高度机械化和专业化的大型企业,例如长岛的商品蔬菜农场(truck farming),以及零星散布的众多小型农场。这些农场的居民在城市工作,以非农职业为生。
昔日的城市是有明确界定的、高密度的居住领域,通常被围墙或栅栏所环绕。不久前,它打破了这种固定的框架,向城市外的边远地区发展。在近期的发展阶段中,已经呈现出了大城市连绵区的特征。城市沿着高速公路和乡村道路迅速向外部扩展,土地的混合使用使它们看上去既像乡村也像城市,周边环绕的广阔地区依旧保留着“绿色”(一些明智人士致力于保护这些区域作为将来的休闲娱乐空间),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以及社区之间相互依赖的格局正在形成。
心理问题
除了立法、交通、工程技术和市场方面的问题之外,大城市连绵区时代的到来还造成了一些新的心理问题:当来自不同州的地区形成大城市连绵区,比起那些与它们同在一个州内的边远地区,这些地区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融合并形成一个整体,这时人们很难想起各州之间传统的分界线,人们有点难以适应这种混乱的生活。政府官员在试图根据传统分类标准去划分城市、乡村、非农业乡村、农业等类型时,则常常会感到迷惑。综上所述,我们非常简要地回顾了大城市连绵区的各种不同问题,这对于我们得出下文中的一些结论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