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大坝高装)
四川省兴文县民俗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大坝高装),四川省兴文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大坝高装是一个文化艺术与宗教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据当地人说,文昌帝君全称为文昌梓潼帝君,简称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护文运与考试的神祇。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从汉朝以来,对文昌君的信仰从未淡化过。全国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文昌阁。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旧时,学子想高中状元三甲,都会到文昌帝君前祈祷许愿。读书人出门在外也要请一尊文昌神像,以便随时祭拜求助,是中国南方多地的传统。祭祀文昌帝君在香港、台湾地区也较为流行。农历二月初二是文昌帝君的诞辰,旧时各地土人皆于是日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人们都把这天的祭祀活动或庙会叫“文昌会”,由于文昌菩萨出生在梓桐,故又叫“梓桐会”。高装选在文昌会这天举行,就是利用祭祀活动为文昌菩萨生日助兴。久而久之,大坝的“高装会”“文昌会”“梓桐会”融为一体。
拜文昌帝君,是因为历来老百姓就信奉文昌帝君是主管文化教育的,是施行教学考试的,是惩恶扬善的,是扶助苦难百姓的。
据《古镇大坝》记载:在清光绪十七年,由于大坝办高装会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文昌帝君的祭典活动,在那一年春闱、秋闱中一下子就高中好几位举人、拔贡、秀才、生员。清朝年间,兴文县大坝苗族乡先后出了5个秀才、3个进士、2个贡生、1个举人,被人们传为文昌会办高装、敬菩萨得到的报答。这些文化思想都大大地注入大坝高装文化的血液之中,使大坝高装的文化影响力产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因而,兴文县的建武、九丝、晏阳、久庆、金鹅等乡镇都举办“高装会”,以纪念文昌菩萨生日,并祈祷地方多出人才。高装会通过祭祀文昌菩萨的形式表演丰富多彩的节目,后来逐渐成为一项集戏剧、杂技、舞蹈、美术、音乐于一体,备受人民群众喜爱与欢迎的民间民俗游艺活动及艺术形式。
民俗内容
表演形式
大坝高装属于抬桩类民间艺术,是一种融戏剧造型和杂技表演为一体的民俗活动。每台高装都用大型方桌和多根抬杆捆绑而成,造型分为上、下两层。方桌中央有一根高达5米的铁桩,称为装亭,顶端站着剧目的主角,一直都由姑娘装扮,俗称“高装姑娘”。方桌上站着5—6个剧中的配角,表演者都身着美丽的戏装,表演以折子戏为主,多为传统造型剧目。高装底座平台为正方形,直径2米、高1.6米,全为杂木制成。平台中央有根铁桩,高达3.27米,称为装亭,平台与装亭组合后由棉布围扎装饰为一个戏台,再由两根特大长木杠从两侧将戏台夹牢,由16个彪形大汉抬着游街。
表演内容
一架大坝高装上有一个戏,这些戏均为川剧名段,如《天仙配》《西游记》等。全台戏表演者一般5—9人,均按川剧人物要求化装穿戴,并持各自应有的兵器用具。平台正中的铁桩顶上必须有一个人,且都是戏中主角,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等;平台上则是戏中其余要角。游动时,平台上的人可以舞刀弄棒,摇扇挥巾;铁桩顶的“主角”由棉布缠住腰、腿,取一定姿势固牢在铁桩顶上,铁桩下段则由与桩顶之人密切相关的人用手扶住,如高装上的戏为“穆桂英挂帅”,站在桩顶之人是穆桂英,用手扶枪的人就是杨宗保。行动中,高装两侧还各有一名大汉手持2.67米护叉,保护着亭顶之人。
一般情况下,大坝苗族乡都在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二两天举行高装会,每届高装会设置的高装架数不等,但大都为4—8架。桩上之戏一天一换,白天游街结束,晚上则将桩上之戏移到地面戏台上正式演出,故十分吸引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们不愿意自己家的女孩演高装,只能让长相俊秀的孩子男扮女装。据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杨永华介绍:大坝有位87岁的老人,过去就经常扮演高装姑娘。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大坝高装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深受兴文县人民的喜爱,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生动资料。   
传承人物
钟郁文,男,1940年9月出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大坝高装),申报地区为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兴文县文化馆获得“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大坝高装)”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大坝高装)”项目保护单位兴文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4年4月30,四川宜宾兴文县中国非遗2014“大坝高装”文化节在古镇大坝举行,活动上表演了大坝高装。
文化轶事
传说有一个出生在四川梓桐县的人叫张亚子,此人修道成仙,被封为文昌菩萨,即文昌帝君,专管人间功名利禄。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日,也就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诞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5 08:3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