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土楼群位于福建漳州市华安县
仙都镇大地村,距厦门市区147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沿革
清乾隆五年(1740年),“乡饮大宾”蒋氏十四世蒋士熊开始建造二宜楼,落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造了31年。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蒋经帮在二宜楼东侧建造南阳楼,
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太学士蒋宗杞在二宜楼西侧建造为方形土楼东阳楼。
建筑特点
综述
大地土楼群位于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由“土楼之王”二宜楼、“福建土楼博物馆”南阳楼、“宜居典范”东阳楼三座土楼和周边的玄天阁、嘉应庙、慈西庵、茶香街等景点组成,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
格局
大地土楼群中的二宜楼,呈双环圆形,坐东南朝西北,占地9300平方米。外环高4层,内环单层,外径73.4米。整座楼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是家居生活、防御工事的完美结合。楼内空地中还有两口井,分名为“阴泉”和“阳泉”,组成太极的阵型。就算井外温度一致,两泉的泉水温度还是会相差一度。
大地土楼群中的南阳楼被誉为福建土楼博物馆,位于二宜楼东南侧,相距约150米,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地土楼群的本体土楼之一。南阳楼比二宜楼迟建47年。南阳楼坐东南朝西北,占地3100平方米,楼高13.25米,直径51.6米,设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楼三层设有内外通廊,沟通全楼。南阳楼为双环圆形结构,以典型的通廊式和单元式相结合,是福建唯一内外通廊的土楼。历经近200年风雨,部分屋顶、瓦面、梁架及木构件出现了破损、腐烂、空鼓等现象。
大地土楼群中的东阳楼与
南阳楼阴阳相济,共成“天圆地方”之意,位于
南阳楼西侧。东阳楼坐西北朝东南,占地2200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前低后高,等级分明,为内通廊式结构。门墙由十分坚固的细磨花岗岩砌成,主楼有住房36间,厅4个,两翼各建护厝平房共15间,(左八间)为厨房和餐厅,每间使用面积已达15平方米。两边护厝各开前后门,前门与大门并列成三门,后门通向厕所。二条横向通廊将上厅下厅和厢房分隔,横廊两端开小门通向厨房餐厅,已较好地解决了蒸炒和炊烟对住房的干扰。
东阳楼房间横向偏窄,厢房2.5米正间仅2.8米,深度也不一,有的5.9米有的4.5米,但无压抑感,因为房子层高达3.8米。由于楼层较高,楼内使用了二节曲梯,二层住房的窗户宽度达1米×0.6米,护以木棂,墙上不见枪眼,这是
东阳楼与其他土楼最大的不同。
特点
大地村土楼群形式多样,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府第式)及其变异形式等多种类,规模宏大,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高3层以上的土楼超过80%,最高的达6层,圆形土楼直径最大的为80多米。
大地土楼群的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建筑规划理论的体现。土楼群背倚杯石山、娱蚣山;前瞻大龟山,远眺九龙岭,峰峦叠嶂,四季滴翠;左有狮仔山逶逸跳跃,以达摩岩作为山名;右边金面山、虎行山相携叩伏,玄天阁金碧辉煌。两条小溪涧汇流于二宜楼前,曲折迂回,其地理形势正如二宜楼祖堂柱联所云:“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崎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祥钟大地且继琼林开六秀,庆溢二宜还向龟山对九龙”。
大地土楼群依据山形地势,建成方圆不同的楼宇,冠以蜈蚣吐珠(二宜楼),狮子踢球(南阳楼),狮子踏印(东阳楼)的雅号,选址、造型、格局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神形兼备,是堪舆风水的经典之作。
二宜楼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堪称“圆土楼之王”、“神州第一圆楼”。为福建省两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区单元式土楼的代表。二宜楼是一座单元式圆楼,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二是墙厚;三是单元式设计;四是兼有内通廊式圆楼的特点;五是设有隐通廊;六是每个单元的底层都设有一个传声洞,这个传声洞是“之”字形,声音可以传入,而箭却射不进去;七是二宜楼设有暗道;八是厅堂的木雕、石雕、彩绘非常精美。这里又有福建土楼申报“世遗”唯一的展示场所——福建土楼博物馆,展示福建土楼历史和文化,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丰富的土楼知识。
南阳楼以二宜楼为蓝本,所以二宜楼建筑设计方面的优点特点都被南阳楼吸收,南阳楼成为二宜楼的缩影,其木雕、石刻用材方面较之二宜楼更胜一筹。
南阳楼是福建圆形土楼中最讲究楼外周边景观环境的土楼,也是在福建土楼中唯一利用外景和人为建设外景互动的楼。
文物遗存
二宜楼被专家、学者誉为“土楼之王”,文化内涵丰富,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内容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在福建众多土楼中是独有的,在中国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宝库、土楼文化传承典范。在3、6、10单元的墙上、天花板上张贴许多1931年美国《纽约时报》、1932年美国《纽约晚报》,墙面上还绘有西洋钟、西洋女,并标注译文的壁画,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二宜楼楼名匾额嵌在土楼正大门上(耳门“拱辰”、“挹薰”皆勒刻落成的纪年款)花岗岩磨制勒刻而成,连石框总长2200毫米,宽880毫米。“二宜楼”字体阴刻,高490毫米,宽410毫米。二宜楼楼匾经考证系安溪县进士刘瑞紫在清乾隆三十五年薛月(公元1770年11月),赴任浦城县令时途经土楼,巧遇二宜楼竣工庆典,特受蒋长子所邀题写的楼名。二宜楼匾额的书法结构平稳,方峻秀丽,神采清妍,1992年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南阳楼背靠狮子山,取“狮子踢球”的美意,斗拱雕花刻草,石匾石刻满目,祖堂前的抱鼓石四面雕刻数十种吉兽神禽。门堂供案、灵桌等器件,均为清代遗物,保存完好。
东阳楼是一座巨型的生土方楼,背靠狮子山,意含“狮子踏印”。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东阳楼的建筑思想不再围绕着防御,而追求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大、住房小的“三大一小”的居住舒适性,在一百年前的华安山区出现,在山区的民居建筑史上可算是一次革命。
传说轶事
大地土楼群中的二宜楼,创建者是清初“乡饮大宾”蒋士熊(1678年—1744年),仙都镇大地村后井自然村人,排行第五,择址蜈蚣山麓从后井迁出,居二宜楼,为第二后井人,故时人称“后井二”。蒋士熊少时家贫,外出谋生,中年后衣锦还乡,积资建造土楼。蒋士熊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选择二宜楼地址,购买田地约1000多亩;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募建玄天阁后,着手规划二宜楼;清乾隆三年(1738年)秋,筑此罕见的大圆楼的基础工程,其间改造河道500多米,建造亭台两座,挖掉小山包一座。清乾隆五年(1740年)二宜楼主体工程全面动工。二宜楼工程浩大,蒋士熊积劳成疾,工程未竞而辞世。蒋士熊妻魏颜娘有贤德,生6子17孙,教子有方,男亦商亦学亦农,妇孺佐园林,并承志续建土楼。命名“二宜楼”,富有诗情画意,追求安定、祥和、繁荣、发达;寓意: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子宜孙、宜男宜女、宜楼宜人、宜文宜武。更贴切地讲“宜丁宜财”为蒋士熊创建二宜楼的初衷。
文物价值
大地土楼群的选址,是中国传统“风水”建筑规划理论的体现。土楼群背倚杯石山、娱蚣山;前瞻大龟山,远眺九龙岭,峰峦叠嶂,四季滴翠;左有狮仔山逶逸跳跃,以达摩岩作为山名;右边金面山、虎行山相携叩伏,玄天阁金碧辉煌。两条小溪涧汇流于二宜楼前,曲折迂回,形如玉带。择址呈现出几何学图形。楼群的建筑平面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而且山水环境宜人、人文景观丰富,总体布局贯穿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地土楼群形成以二宜楼为中心的圆壮巨型土楼,为祖楼;小土圆楼南阳楼、方形楼东阳楼,二者为子孙楼,圆为乾为男,方为坤为女,可谓天地和衷,子女齐全,平衡发展。一大二小土楼,均为清朝初期之产物。三楼建筑平面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尤以二宜楼之丰富多样的壁画、彩绘、雕刻在中国古民居中实属罕见。大地土楼群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一大实践,建筑具有几何学图形美。
土楼研究专家用“八个最”来形容二宜楼独特:环境最宜居、布局最独特、防卫最周密、外墙最厚实、设计最科学、壁画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获得“国保”称号最早。
文物保护
1996年11月,大地土楼群中的二宜楼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3月,大地土楼群中的东阳楼被公布为华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大地土楼群中的南阳楼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7月7日,包含大地土楼群在内的福建土楼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信息
地址
大地土楼群位于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
交通
自驾:从漳州市出发,经永漳高速/S208、金上线到大地土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