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园林化”是1958年人民公社运动和“大跃进”高潮时期为改善我国环境面貌而提出的一个口号,并一度作为城市园林和大地绿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大地园林化”号召下,我国园林绿化建设在群众造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城市公园的营造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造园传统。但“大地园林化”未能摆脱此时一度出现的普遍狂热性的影响;同时,虽然曾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园林绿化结合生产”的方针,却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意识条件下使园林绿化事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此,“大地园林化”长时间几乎不再被人们提起。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LA(LandscapeArchitecture)理念在继20世纪初叶为国人所知后被再次引入,是中西文化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又一次碰撞,“大地园林化”的意义也可望在与其交流、对话中获得新的阐释和新的生命力。
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我国人居环境,毛泽东主席(1893—1976)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在全国推进主要基于乡村大地的植树造林运动——“特27-林业建设”4枚邮票之一便是“绿化祖国”。2年后,“园林化”的概念随着“大跃进”(1958—1960年)热潮应运而生,“绿化祖国”运动实际上成为“园林化”提出的前奏。
毛泽东在1958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正式做出了“园林化”的要求:“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得到改变。种树要种好,要有一定的规格,不是种了就算了,株行距,各种树种搭配要合适,到处像公园,做到这样,就达到共产主义的要求。”于是,“园林化”成为“绿化”(主要指种树)的更高目标,“绿化”成为“园林化”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绿化”是一定程度上受前苏联影响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此时对“园林”这一中国传统术语的再运用,反映出中国在“大跃进”中谋求、探索自己民族的
社会主义道路的意识形态需要。1958年12月10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后简称《决议》),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完整地发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应当争取在若干年内,根据地方条件,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1/3左右,而以其余的一部分土地实行轮休,种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树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种其万紫千红的观赏植物,实行大地园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