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召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境内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路西。
历史沿
乃春庙,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
明万历六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迦牟尼佛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从这时候起便开始兴建大召。
明万历七年(1579年),建成,明万历皇帝赐名为“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所以当时又称大召为“银佛寺”。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应阿勒坦汗之子僧格都汗的邀请,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从此大召在蒙古地区成为有名的寺院。当时的蒙古右翼诸部,左翼察哈尔部、漠北喀尔喀部以及天山以北的卫拉特部都纷纷派人到呼和浩特顶礼膜拜,请僧取经。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在漠北喀尔喀蒙古鄂尔坤河中游右岸建立的额尔德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样式建造的。
明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追击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当时,由于后金统治者了解到大召对蒙古群众影响大,皇太极曾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奉,毋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察出,决不轻贷。”借此扩大政治影响,安定蒙古人心。
清崇德五年(1640年),土默特都统古禄格,楚库尔接受皇太极的命令,对大召进行重修和扩建。后由皇太极亲自赐给满、蒙、汉三种文的寺额,改原来的汉名“弘慈寺“为“无量寺”。这便是大召汉名“无量寺”的来源。
清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达赖五世赴京时曾路过呼和浩特,驻锡在大召,因此在大召内供有达赖五世的铜像。清代的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印务处开始设在大召。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任命朋苏克召(崇寿寺)的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为呼和浩特札萨克达喇嘛。清康熙三十年(1692年),清廷查明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背叛清廷的事实。于是康熙改命呼和浩特小召寺的内齐托因二世为掌印札萨克达喇嘛。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又任命内齐托因二世为呼和浩特八大寺的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印玺交付给他。这年,内齐托因二世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修葺大召。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大召札萨克达喇嘛凯木楚克再度修葺大召寺,形成了中轴线布置下的五进院落。之后多年的战乱和时局的动荡,使得大召寺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东院庙仓基本被全部破坏,召庙的前院和山门前的广场北先后开辟为商业广场,许多庙宇房间也被兵家或商家占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开始修缮大召寺。1959年,为迎接十世班禅的到来,重绘佛殿建筑,并在经堂内安装电灯。1966年至1983年,大召停止对外开放和一切活动,被友谊服装厂长期占用。从1986年起,大召经历了数次维修,修缮了经堂、佛殿、配殿及召内庭院,重建了玉佛殿、菩萨殿,加设了配套的消防、监控等基础设施。
2006年,大召东面的送佛殿、菩萨殿、弥勒佛殿,西面的金刚殿、藏经楼进行了修复或重建。
2018年7月,大召进行修缮,古建筑修缮团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整体进行检测与评定,对大召中轴线上的建筑(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菩提过殿)详细勘察与测量,得出结论大召建筑结构可靠性为Ⅲ类建筑。
建筑格局
大召,汉名“无量寺”,蒙语称“伊克召”,意为“大庙”。大召,明代称“弘慈寺”,历史上又有“银佛寺”“大乘法轮召”“甘珠尔庙”“帝庙”等多种称谓。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庙。数百年来,一直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和中国北方有影响力的佛刹之一。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清代时,呼和浩特被誉为“召城”。当时的召庙众多。民间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大召居于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寺院座北向南,总体布局是伽蓝七堂形制,由正院、东仓和西仓三大院落单位成,东西两仓各有仓门,北端互通构成环绕寺庙的甬道。主轴线上由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大雄宝殿和九间楼组成,这几个殿堂将中院分成三个大小不一的院落,院落两旁分别有东西配殿、钟鼓楼及护法殿(普明佛殿、长寿佛殿、密集佛殿和圣乐佛殿)。中轴线两侧的各有一个院落,中轴线自南北向纵深延展,东、西拓展出两路,在西侧的称为西仓,也叫西路建筑群,西仓主要的功能是解决寺庙内办公、住宿等后勤辅助问题。位于中路建筑东侧的称为东仓,也叫做东路建筑群,东仓在1971年时被全部拆除,拆除后以商业贸易为主,成为商贩群集的场所,东仓院内有玉佛殿和弥勒佛殿。中路建筑是寺院中最为重要的建筑结合地,大雄宝殿为明朝遗迹,其余殿堂都曾有过大规模的整修。中路建筑及院落空间主要承担寺庙内部重大法事活动的功能,东西配殿作为辅助场所,包括储藏、诵经、燃灯等诸多功能。
主要建筑
乃春庙
乃春庙,是大召寺护法神庙,又称乃琼庙、藏康庙、西仓庙,供奉著名的大护法王“白哈尔”,属于世间相护法。乃春庙位于大召整体建筑群落的西侧,藏经楼南端。原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佛殿、藏经楼及东西配房等。解放前寺已毁坏,现存的经堂及佛殿建筑较为完整,山门尚存。乃春庙经堂壁画遍布四壁,其绘画内容庞杂、人物众多,东壁与北壁东侧,西壁与北壁西侧各绘有佛、菩萨、罗汉、度母、金刚护法以及藏传佛教的历代高僧、上师等佛像108座。西壁南侧绘有南方增长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东壁南侧绘有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经堂与佛殿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及大白伞盖佛母,顶部绘有形式多样的菩萨和曼陀罗(坛城)图。佛殿北、东、西三壁布满壁画,色彩艳丽、形象生动。佛殿北壁,主尊为白哈尔,壁画的最上方有13尊像,其中包括护法、度母、本尊、上师等,另有数尊形体较小的形象,有胡人形象、喇嘛高僧、伴神、坐骑牵引人、鬼怪等,有部分形象着装较有时代特征。西壁主尊为白梵天,主尊上部为宗喀巴师徒三尊,下部有三尊较大的尊像,分别为武士、僧人及护法。画面北端约三分之一部分所绘为尸林。佛殿东壁壁画的主尊为铁匠神,主尊上面为三尊护法像,主尊下方的三尊像为中间一尊武士像,左右各一护法像。画面北端是与西壁对称的尸林。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由三部分组成。前部是双层三开间的前殿,下层为空廊;中部是经堂;后部是佛堂。佛堂正中供奉的正是银铸释迦牟尼佛祖像。以三千斤的纯白银打造。为防白银氧化发黑,在白银外镀了一层金箔。银佛庄严肃穆,是中国保存最大、最完整的银制释迦牟尼佛祖像。银佛双耳垂下的花饰绒绒的,像虎尾。颈上的项圈也是椭圆的银牌,红绿宝石点缀其间,像汉人官员的服饰。房梁上悬挂的灯是三层楼阁式的宫灯,不用一颗钉子,木锲流转稳妥自如。银佛旁边是释迦牟尼12岁等身画像,表情刚毅自持,端庄明朗。佛堂四周和门外的壁画是大召一宝,小小一面墙竟容神佛凡间七百多人,这些壁画皆以天然矿物石磨成粉末,再加入动物胶和牛胆汁绘制而成。佛像前一对金色木雕的巨龙叉腰攀援,四目相对,两爪推火球,盘旋于一对通天柱上。龙雕高约10米,张牙舞爪。令人称奇的是这两条蟠龙竟为泥巴雕制,只是在龙身外刷了一层金粉。龙体空心,全凭龙爪为支撑点盘旋而上。佛堂没有天窗,暗寂森然,唯有摇曳了数百年的酥油灯弥漫着豆大的光晕。殿前有空心青铜狮一对,简洁雅致。
玉佛殿
玉佛殿,进门须得脱鞋。地面是光可照人的青玉石板。头上方为一尊丰盈白晰的佛像,双耳垂肩,目光下视。左手轻握金珠,右手五指俯垂。神态安详,面慈目善,盘腿打坐。袈裟袒右肩,色泽浅淡,针脚细密可见。由二十多吨整块缅甸玉雕刻而成,没有半点拼接,身高四米四。佛后的背景龙飞凤舞,祥云浮动。左右护法执杖守卫,华丽而庄严。袈裟镶嵌了四万一千颗红宝石,七千颗钻石。这数字是人的机心,代表了佛祖农历四月初八的生日。四周壁画廊柱也是雕梁画栋。前面两座宝物箱金璧辉煌,红绿宝石点缀其上,由玻璃柜罩着。殿内上下两层。
文物遗存
综述
大召的藏品丰富,堪称大召“三绝”的银佛、龙雕、壁画佛殿内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晾佛节展开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都是较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文物遗存还有有明宣德炉,清康熙皇帝用过的龙凤孔雀伞,康熙皇帝时皇宫的8个珍珠八宝宫灯,康熙皇帝的“万岁龙牌”,清乾隆皇帝赐的鎏金财神等。
龙凤孔雀伞
龙凤孔雀伞,是把奇特的伞。伞面由孔雀毛覆盖,故称孔雀伞。它是皇帝御用之伞,皇帝乃真龙天子,持伞人既不能与天子并行,更不能同处伞下。制造者别具匠心,一改直棍伞把的作法。这柄伞把,上撑伞面,接着扭了一个弯,这样打伞的人就可以在皇帝的侧后方,为皇帝撑伞,突显出天子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珍珠八宝宫灯
珍珠八宝宫灯,一共八盏,紫檀木质地,镂空雕花,珍珠装饰。这套灯高悬在大召的殿堂上,雍容华贵。
牌匾
大召山门的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的牌匾。“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康熙皇帝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归来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
银佛
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由尼泊尔工匠用3万两纯银铸成,是中国考古已发现最大的银佛之一。佛像呈坐姿,高约3米。当年银佛落成时,西藏的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曾亲临大召,为银佛举行了“开光法会”。大召也因此有了“银佛寺”之称。
龙雕
龙雕,是指银佛座前的两条造型生动高约10米的金色蟠龙,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大召的龙雕形神兼备,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明代龙雕艺术的技艺,是佛殿中的精品。
壁画
壁画,是大召的一大特色。内容以佛教人物、故事为主,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的各种景象。其中以佛祖与外道六师辨经、斗法图最有特色。画面既整体连贯,又能独立成章。全图绘有神佛、凡俗等各种人物770余人,场面宏大,颇为壮观,反映了中国明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大召壁画用天然石色绘制而成,虽历经数百年之久,依然色泽艳丽。
风调雨顺四天王
大召天王殿内矗立着四尊天王的站像。他们是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又被称作“风、调、雨、顺”四大天王,每尊还对应着一句带“地”字的成语。南方持剑者为“风”,曰“开天辟地”;东方怀抱琵琶的为“调”,对应“惊天动地”;北方手举一伞者为“雨”,曰“遮天盖地”;西方广目持蛇为“顺”,对应“钻天入地”。大召的四大天王,与其它庙宇的又有不同。每尊都高抬一只脚,悬空而立。多数寺庙的四大天王,抬着的脚下都踩踏着些妖魔鬼怪。而大召寺内天王的那只脚下却空空如也。因为大召寺庙的等级高,后来成为“帝庙”,那些妖魔鬼怪都已修成正果,得道升天而去。
一对铁狮子
大召殿前有一对铁狮子,都是前腿直立,后腿作蹲踞的样子。放在大召殿前象征着皇权和王权,也象征着皇上至高无上的权利。这两个铁狮子的名字叫朝天吼,天安门华表上就是这样两个朝天吼,一个叫望君出,一个叫望君归。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龙有九子,各个不同。其中,朝天吼就是龙最小的儿子。传说它是观音菩萨的坐骑,因为此兽可以吞烟吐火,与龙相争,所以菩萨坐在它身上,有镇压降服的作用。两个铁狮子是用生铁打造,左侧狮子较高大,高有86厘米,背部有蒙古文铭文,右侧狮子较小,有82厘米,背部有汉文的铭文,上面的文字大概是:天启三年九月吉日,大同北草场金火匠人陈二一人成造,与虎吃克文布黄台吉许愿,住(铸)铁狮子一对,太子(也可译为太师)更林习林鉴造,古升还金宰生(可译为宰桑)迟库儿、白言(可译作博彦)恰吉、独校邦什(可译作把克什)、恰脑火(可译作诺颜)恩克吃儿、我力白克、克邦什、汤谓恰、克帖气、奔把恰。
历史文化
宗教活动
大召寺举办大型的法事活动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同时每逢重要的佛家节日(如佛祖的出生日、成道日)等都有法会,在每年“九一八”反法西斯纪念日时大召寺也会组织喇嘛们诵经,祭奠英灵。大型法会主要有送巴令、晒大佛、转召和跳查玛舞。
文物价值
大召不仅是一处佛教圣地,而且还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殿宇、雕塑、壁画,经卷,以及恰木舞蹈和佛教音乐,构成了独特的“召庙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大召见证了政治原因主导下的藏传佛教在土默特地区的传播过程,以及政教合一制度的实行、壮大到削弱的整个过程,也承载着历史事件中各种人物的活动,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大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召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南街路西。
交通信息
公共交通线路:乘坐58路,59路,6路,K3路,到达大召站,步行145米可到达。
参考资料
大召.玉泉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大召.玉泉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3 13:4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