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雷霆
汉语成语
大发雷霆(拼音:dà fā léi tí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成语出处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发雷霆”。
成语故事
三国时候,辽东太守公孙康有个儿子叫公孙渊。公孙康死的时候,公孙渊还十分幼小,不能管理州郡的事务,于是部将们拥立公孙恭代理太守。随着岁月的推移,公孙渊长大成人了,便要自己亲自掌管政务。逼迫公孙恭让出权力,自立为辽东太守。但他自封太守后,心中十分不安,恐怕北方魏国进行干涉。正当公孙渊进退两难的时候,东吴的孙权派大将裴潜、周贺取海路来到辽东,与公孙渊联系。公孙渊觉得如果得到孙吴的支持,就能增强自己抵抗魏国的力量,不久便派人带上辽东产的貂皮、名马去东吴回访。
这次出使东吴的是宿舒和孙徐二位,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东吴,受到孙权的热情款待。孙权用相当高规格的宴会接待他们,并让他们住最好的驿馆,因为在孙权看来,有公孙渊在辽东牵制曹魏,可以相对减轻曹魏在军事上对东吴的压力。孙权决定,派张弥、许晏、贺达三将率一万人马,携带大量珠宝玉器,远渡辽东,册封公孙渊为燕王。
孙权的这一草率决定,引起东吴许多大臣的惊诧与恐慌。大臣们认为,这样对待辽东的公孙渊既得不偿失,又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于是都劝阻孙权说:“东吴距离辽东遥遥数千里,三将与一万人马孤悬海外,万一公孙渊反复无常,弃吴降魏,那三将与一万人马就危险万分,后果不令人忧虑吗?”孙权一时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大臣们的意见,东吴的三员大将与一万人马抵达辽东后,公孙渊的做法果真被东吴大臣言中了。他觉得东吴不大可靠,便突然改变想法。万一曹魏发兵辽东,孙权远在千里之外,远水难解近渴,便设计加害东吴的三位将军,结果贺达、张弥战死,许晏历尽艰辛侥幸生还。
孙权得到二位大将被害,一员大将生还,一万人马全部丧失的消息,不禁气愤异常。他怒气未消地说:“我孙权今年已经六十岁了,居然被公孙渊这个人欺骗了,如果不讨伐辽东,生擒公孙渊,为东吴死难的将士报仇雪恨,我孙权还有什么脸面见东吴百姓,还有什么脸面称孤道寡?”大臣们见孙权又要意气用事,便纷纷劝他谨慎考虑。此时的孙权哪里听得进去。他下令赶造战船,备足粮草,训练兵士,准备跨海远征。
当时驻军在外地的上将军右都扩陆逊得知孙权的决定,深知如出海远征辽东,必败无疑,而且还给曹魏造成攻打东吴的机会,于是立刻上表劝阻孙权,他在表文中写道:“公孙渊凭借地势险固,杀我使臣,确实令人气愤。他们反复无常,致使陛下气恼,但要调兵渡海讨伐叛逆,而不考虑成败,而今天下风云莫测,群雄并起,如果不能忍耐令人气愤的小事,大发雷鸣般的脾气,怎能一统天下……”孙权看过陆逊的表文,冷静下来以后,便取消了出兵的打算。
成语寓意
冲动是魔鬼,愤怒总是会使人们变得冲动、丧失理智。无论受到了多大的委屈,人们都应该不要让怒火在心中燃起,要静下心来,理智地、冷静地看待问题,只有在理智的情况下,才可以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拿出最好的解决办法,从而顺利地将所遇到的矛盾化解。
成语运用
“大发雷霆”形容大发脾气,高声训斥。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陈秀才大发雷霆,嚷道:‘人命关天,怎便将我家人杀害了?不去府里出首,更待何时!”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四九回:“皇帝大发雷霆,将东宫废为庶人,安置别宫,”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三章:“老头素来信守时间,凡是约定了的那就雷打不动。哪一个迟到狠了,他还要大发雷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5:08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