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道路
区域性支柱产业
“大别山道路”是指:立足山区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智力开发为核心,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帮助大别山区的人民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开放、开发式的扶贫道路。“大别山道路”是安农人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开创的一条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献身‘三农’,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主要内涵的富民、强校、育人之路。
历史沿革
198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安徽农业大学应声而起,主动请缨,站在了扶贫攻坚的最前沿;
1985年9月23日,我校与金寨县携手创办的农业专科班开班。这是全国第一所全日制县属农业大专班,首开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办高等教育的先河。金寨大专班一办就是13年,先后开设了11个专业,培养了565名毕业生,相当于十年分配到该县高校毕业生的总和;
1991年,国务院扶贫办公室和国家科委把我校“立足山区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以智力开发为核心,以脱贫致富为目的,帮助大别山区的人民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开放、开发式的扶贫道路”概括为“大别山道路”;
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对安徽农业大学的调查》为题,充分肯定了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和显著成效;
2000年5月30日,我校与霍山县人民政府签订校县合作协议。以此为开端,淮南、亳州、淮北、宿州、绩溪、宁国、舒城……几年的时间,学校先后与全省46县(市、区)签订了产学研合作战略协议,与720多家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7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围绕粮食安全、畜牧业发展、区域治理等农业产业发展重大战略行动,组织团队,联合攻关,为安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4年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基地、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基地”的办学定位。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学校整体设计了坚持走“大别山道路”、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案,安农人再次站在服务“三农”的最前沿,一条扶贫的道路,在安农人的思变与坚守中,萌发出新的绿芽;
2005年,“退而不休”的胡承霖教授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实现安徽小麦5年增产50亿斤”的高产攻关方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年来,以胡承霖为首的小麦高产攻关团队,推动安徽小麦增产600多亿斤,创造了小麦高产攻关的“安徽模式”;
2008年,朱世东团队推动岳西县高山蔬菜产业快速发展,岳西县种植茭白4.3万多亩,产值达1.5亿元;
2012年2月,学校与团省委、荃银高科种业联合组建“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荃银创新创业试验班”,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试验班打破常规,实行“3-3-2+2”分段培养模式,探索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路径,三方协力合作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满足农业集约化、适度规模化,服务农业一线,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创新创业人才。第一届试验班成立了6支创业项目团队,成功申请了国家大创课题5项、“科大讯飞”项目2项,兴农杯获奖作品4项;
2012年4月,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作为全国首批获准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10所高校之一,安农人抢抓机遇,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的方法、途径与体制机制,学校在全省组建8个综合试验站、5个特色产业试验站,组建了远程培训、远程互动咨询服务系统、精准施肥、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形成了覆盖全省、面向“三农”“嵌入式”的服务体系。学校再次携手金寨县,构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平台,探索了“1+1+N”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开启了“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的新探索;
2014年9月,学校在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拓展“大别山道路”,深化三大改革,实施九项计划,走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内涵发展之路。“大别山道路”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发展战略,写进了党代会报告。学校明确提出:要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科学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度、社会服务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把“大别山道路”开辟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14年12月,学校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共建了“农业推广与经济发展联合研究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共同研讨农业推广的新模式,这也是我国首个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30年来,安农人勇担科教兴农、科教兴皖的使命,把论文写在田野山林,让人才植根江淮大地,谱写了建设美好安徽的动人乐章。
书籍出版
2015年是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道路”30周年,为总结“大别山道路”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探索新时期“大别山道路”拓展的路径,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安徽农业大学举办了系列纪念研讨活动,《大别山道路》这本书就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全书分为“大别山道路”概述、内涵、启示、附录四个部分,系统回顾与梳理了30年来“大别山道路”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历程;从办学育人之路、科技兴农之路、文化引领之路、协同发展之路4个层面,阐述了“大别山道路”的基本内涵;并以“大别山道路”为源点,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探讨了“大别山道路”所蕴含的经验与启示。书中还收录了“大别山道路”人物志、大事记等内容。
省政府、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大别山道路”研究工作,副省长谢广祥亲自为本书作序,他指出,“大别山道路”体现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开创了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值得地方院校借鉴与参考。
谢广祥希望我校师生进一步弘扬“大别山道路”精神,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恪守科教兴农、科教兴皖的神圣职责,按照省委省政府“论文写在田野山林,人才植根江淮大地”的要求和期盼,把基层农村作为培养人才的“大熔炉”、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作为奉献社会的“责任田”,在献身“三农”的实践中建功立业,永葆安农人的政治本色;发扬老一代安农人甘于寂寞、勇于奉献、淡泊名利、执着坚毅的优良作风,不畏艰难,豁得出、舍得下,潜心钻研做学问,服务“三农”献青春;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在服务“三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不断开创“大别山道路”的新局面,为安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2 12:2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