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石窟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城关镇大佛寺村。始凿于北朝(439~581年),兴盛于唐(618~907年),经宋(960~1279年)、金(1115~1234年)、元(1206~1368年)各代改塑、重妆。
文物历史
大佛寺石窟始凿于北朝(439~581年),兴盛于唐(618~907年),经宋(960~1279年)、金(1115~1234年)、元(1206~1368年)各代改塑、重妆。
文物特征
大佛寺原名应福寺,北宋仁宗(1022~1063年在位)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将其改名为庆寿寺。大佛寺石窟依山凿窟,雕石成像,共130多个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于约400米长的立体崖面上。共有佛龛446处,造像1980余尊,分为大佛窟、千佛洞、罗汉洞(佛洞)、丈八佛窟、僧房窟五部分。现存窟龛361个,其中有造像的窟19个,保留造像1498尊。
大佛窟乃利用天然石洞加工而成,是唐太宗(626~649年在位)为纪念彬州浅水原大战中的阵亡将士而建,窟内大佛背光刻有“大唐贞观二年(628年)十一月十三日造”的题记。此窟因窟中雕刻一尊高24米的阿弥陀佛坐像而得名,是全寺早期开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洞窟,也是中国现存唐太宗时期规模最大、最精美的一座洞窟。大佛窟平面呈半圆形,宽34.5米,高31米,进深18米,穹隆顶。窟前有一座50多米高的砖木结构三层楼阁。窟内共计有70个佛龛,1001躯造像。窟内正中有石胎泥塑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居中,观世音菩萨侍左,大势至菩萨侍右。主尊结跏跃坐于六角莲座上,面方圆,肩宽厚,造型自然丰满,神情端庄肃穆,佛教艺术的初唐(618~712年)风格表现明显。背光雕饰繁缛、精美,上雕7尊坐佛,22躯飞天以及火焰纹、菩提树叶等纹饰,凸显主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身躯挺立,略微倾斜。窟内四壁佛鬼密布,大小造像共计400余躯,最小的仅2厘米。大佛窟为初唐洞窟的典型代表。
西南是小窟群,又称罗汉洞,约开凿于唐高宗(649~683年在位)时期,规模较小,共有4个洞窟,其中3个窟内共有60余幅浮雕经变故事及雕工精细的造像,存有大量唐宋以来的游人题记。东南的千佛洞亦约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共分3个洞窟,正中为方形,两边为长方形,窟内均有佛和菩萨造像,其中一佛二菩萨造像盒内造像与真人等高,造型极其优美,具有典型的初唐长安风格,为干佛洞武周时期(690~705年)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窟内壁面遍雕入物、经变故事,共计300余幅,不但题材丰富,保留题记也最多。
文物遗存
大佛寺石窟尚存留石刻《温室洗浴众僧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碑石8通,以及唐朝以降的题记178则。
主要景点
大佛寺石窟第1窟观世音菩萨像位于第1窟西壁左侧,整尊造像仅背部与西壁相连。观音梳高发鬈,戴化佛花鬈宝冠,下部秀发分几缕披在肩头;面相丰圆,两腮略鼓,弯弓形细眉间饰有白毫,颌首垂日下视,嘴角含笑。
该像经后世重妆,故黑发白面,口施丹朱。其双耳垂肩,戴有圆珠耳饰;颈部有三道横纹,佩花形装饰的项圈;双手叠放于胸前,腕戴双镯。观音有桃形头光,最内圈为宝相花纹,中圈雕缠枝宝相花纹,最外圈为雕凿繁缛的火焰纹。观音上身袒露,围帔帛,下着裙,帔帛自双肩下垂至体侧。
大佛寺石窟第1窟阿弥陀佛坐像位于第1窟正壁。第1窟又称大佛窟,窟内造西方三圣,主尊为阿弥陀佛。佛螺发,肉鬈低平,头顶饰摩尼宝珠,面相方圆;弯弓形长眉下双目微启,俯视下方,眉间绘有白毫;鼻直,嘴角向上翘起,神态肃穆。
佛两肩齐挺,颈部略粗,饰有三道横纹;右肩处覆偏衫,内着僧衹支,胸前束带打结;右手做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悬裳蔽足。佛像原为石雕,经后世多次重妆,故身体姿态与装塑风格并不一致。
佛像的头光、背光雕饰华丽,头光内圈为宝相莲瓣纹,外圈为卷草纹饰。火焰纹背光由联珠纹界栏分为内外两圈,内圈雕七尊坐佛,外圈雕二十二躯伎乐、飞天。背光顶端唯有一座力士托举的小龛,龛内雕三身造像。背光上有“大唐贞观二年(628年)十一月十三日造”题记。
千佛洞位于大佛窟东侧,是一所平面近似于正方形的大型中心柱窟,由于窟内不太高,而中心柱又比较宽大,只有中心柱正面的几个大龛似乎有一些规划,而其它壁面的佛龛都是大小不一,杂乱无章的排列,是洞窟凿成后不断补刻的结果。
千佛洞共有造像696尊。从造像龛间的一些铭文题记来看,大部分应该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作品。佛龛的造像题材有单尊佛像、双尊佛像、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像、单尊的菩萨像和佛装的地藏菩萨像等。有的在佛、弟子、菩萨一组造像中还加入了天王和力士。
这些佛像共有的时代风格是:都具有鼓胸、细腰、宽胯、头身比例适度、身躯丰满健康的体形特征。这是集人体健和美于一身的造像艺术,是从北周的丰满型佛像发展而来的新型艺术。特别是有的立菩萨像,清晰的显现着女性般的优美身体轮廓,再加上向一旁扭动的胯部,如舞蹈动作般的风姿,完美地刻画出了菩萨的妩媚与婀娜。这是大唐盛世带来的积极向上精神在出世的佛教艺术中的体现,也是唐代典型的造像艺术风格。
罗汉洞位于大佛窟西侧,由4个小石窟一字排列而成,有100多尊大小不等、高低各异的造像。内部可分为主室和东室,东室呈南北纵向的竖长方形,进深9米,宽1.65米。主室呈马蹄形状,进深6.5米,最宽处为6.3米。
主室的东部与东室相连接,这种形制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石窟相比较,是特殊少见的,推测可能是一个未完成的窟。主尊释迦牟尼佛结跏趺坐,身披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高1.7米,石胎泥塑。主佛两边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引人注目的是文殊菩萨和天王塑像,文殊菩萨坐于雄狮背的莲花座上,神情悠然自如;二天王身穿铠甲、脚踩饿鬼,神气凛然。除此之外,窟内还有多尊呈站立姿态的佛或菩萨造像,高度在1—2米之间。
丈八佛窟又称“应福寺”,位于大佛窟西200米处,沿山开凿的9孔小石窟散布在崖面上。
主窟为丈八佛窟,窟内有依山雕刻的一佛二菩萨站立像,主佛高8.2米,面部丰圆,右手施无畏印,左臂弯曲,身披通肩式袈裟。两边的胁侍菩萨身高6米,头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身着裙,饰有项圈璎珞,婀娜多姿,既显丰腴,又具窈窕之态。
在丈八佛窟的两侧,还有七处洞窟。内有造像多尊,为唐代不同时期的作品。造像的细微处已风化迷漫不清,但神韵依旧清晰。肃穆庄重俊美优雅。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典型的北周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僧房窟位于千佛洞的东边,共有大小洞窟98所,层层叠叠,十分密集,窟内均无造像,也无题刻文字。
大多数洞窟呈方形,也有个别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有的洞窟里是一窟两室,有的是一窟四室。最小的窟两米见方,最大的长宽在10米左右。进入这些僧房窟群,犹如到一个十分神秘别致的空中迷宫。上下左右,或以竖井相通,或以石廊相连,或以崖面上凿出的石台阶相连。从一些窟外保存的榫眼和残留木桩看,许多洞窟之间历史上还以栈道形式相连。这种庞大而连贯的僧房窟群在全中国范围内的佛教石窟建筑中是极少见的。
护楼共5层,现存建筑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经清代扩建而成,高38米,起着保护大佛窟的重要作用。护楼采用因山起刹,依窟造楼的原则,结构奇巧,气势恢宏。
护楼第一、二层用条砖“一顺一丁”平砌,坚固而宽阔,两边修有石阶可达平台。台基为方形,顶部为六角的攒尖式顶。底层东西长42米,南北宽14米,高9米,中间有砖砌甬洞可进出大佛窟,门楣上刻“觉路”二字。第二层长宽均较底层略小,正面有砖砌拱洞3个拱形门洞,正中门洞上刻“明镜台”3个字,3个门洞与大佛洞相通,可正面瞻仰大佛,昔为僧人参佛诵经之地。
自三层之上全部成为木构建筑,各层面阔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减小,整体轮廓呈方锥状,每层辟有门窗,造有栏杆,拾级而上,可以登临眺望。第三层上建有献殿及楼台,近可俯视大佛雄姿,远可眺望山川风光;第四层上有小厅及楼台;最上一层为飞檐式六角楼顶,斗拱交错,檐牙高啄,中央高悬“庆寿寺”匾额。
历史文化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周恩来、任弼时、邓颖超、蔡畅等老一辈革命家从苏联回国途经兰州经平凉返回西安时,参观了大佛寺,发出了“只有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的感慨。
1988年,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宿白参观了彬州市大佛寺之后,赞誉这处石窟群为我们推想大唐长安的佛教艺术提供了实物依据。
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局长赞美大佛寺石窟造像“堪与巴黎圣母院媲美”。
文物保护
1956年,陕西省拨款,彬州市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持修缮了大佛寺。
1956年08月0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石窟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1985年,国家投资24.3万元,维修、彩绘了大佛寺护楼。
1986—1987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补塑了大佛寺韦陀、伽蓝、仙姑圣像9尊,装裱了原有的明代细墨线佛教藏画45轴。
1988年1月13日,大佛寺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10月,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和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签订了维修大佛寺石窟危岩、裂隙、风化、剥落、渗水等病害的技术协定。这项耗资200余万元的维修工程,历经了三年完成。
1995年06月,陕西省文物局又投资9.2万元,为加固大佛窟窟顶打进了螺蚊钢锚杆125根,大势至菩萨顶部按进4米长锚杆3根,大佛颈部按入骑马巴丁26根。
2006年,大佛寺石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佛寺石窟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为了确保大佛寺石窟得到有效保护,提升其科技保护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大佛寺石窟保护管理规划》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大佛寺石窟保护规划》和《大佛寺石窟综合信息监测及预警系统方案》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意见进行修改。
2008年,彬州市委托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对大佛寺明镜台加固工程进行勘察设计,2009年4月完成抢险加固方案,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大佛寺明镜台维修抢险加固工程方案,2012年4月该工程顺利通过验收。
2013年,在千佛洞、大佛窟等洞窟内设置了木栈道并安装冷色光源照明。同时24小时检测石窟内外环境,建设高标准的文物电子档案系统。在彬州市政府部门的关注下,实施了312国道改道工程,减少国道离石窟过近对文物本体和环境的影响,建立了一道安全防洪大堤防止泾河水灾对石窟的破坏,同时为石窟提供了近700多亩的绿化用地。
2014年0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佛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旅游信息
大佛寺石窟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城关镇大佛寺村。南依青翠巍峨的清凉山,北傍蜿蜒东流的泾河水。东侧紧邻大佛寺村,北临312国道。距离咸阳120千米,西安150千米。
公交:1路,副1路,2路,3路
旺季3-11月,35元/人,淡季12-2月,20元/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0 14:33
目录
概述
文物历史
文物特征
参考资料